- 2.39 MB
- 2022-04-29 14:00:3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万方数据分类号UDC密级单位代码!Q!墨!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刘正乐指导教师薛忠义职称教授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申请学位类别法学硕士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完成日期2014年9月答辩日期2014年12月答辩委员会主席
万方数据ResearchonthedevelopmentofChina’Spublishingindustry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ndustryAthesisSubmittedtoDalianMaritime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LawsbyLiuZhengle(Marxisttheory)ThesisSupervisor:ProfessorXueZhongyiSeptember2014
万方数据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撰写成硕士学位论文==塞丝芒些塑域王毯国图盘出题些筮屋婴窥::。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大连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大连海事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连海事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一(请在以上方框内打。√,,)论文作者躲叫砂狩师躲日期:年月日
万方数据中文摘要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一个层次更高、对手更强的竞争时代就摆在出版业眼前。关注竞争,参与竞争,提高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我国出版产业、企业,是一个新的实践课题。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图书出版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图书出版产业的向前发展。陈旧的出版理念导致图书品种结构失衡,不能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滞后的营销理念影响了图书的合理定价和有效宣传,使图书不能顺利地流通到读者手中,不健全的人员队伍不能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及文化产业化背景下,中国的出版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如何培育、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出版管理工作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五个方面研究了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问题。第一章绪论,分析和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全面分析了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现实需求以及问题所在;并在下文中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予以介绍。第二章对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属性与作用,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仔细科学的界定,探讨了其形成的理论渊源,对几个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第三章以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思想为理论依据,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对文化视域下我国出版业提出的要求进行了充分阐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推进防范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并强调出版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展现了其全面多方位的发展特性。第四章分两部分来探讨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竞争现状,以及我国图书出版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五章作为结尾,根据之前文章的分析研究对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思路进行梳理,从出版文化产业理念的确立,到出版业制度的完善,都将为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基本途径增添新的思路。关键词:文化产业;图书出版;竞争与创新
万方数据英文摘要ABSTRACTWitheconomicglobalizationandcompetitioninternationalization,theopponentonelevelhigher,strongercompetitioninthetimesinthepublishingindustryatpresent.Focusonthecompetition,participateinthecompetition,improvecompetitionability,especiallythecorecompetitiveness,forpublishingindustryinourcountry,enterprise,isanewpracticetopic.Morethan20yearsofreformandopeningup,China’Sculturalindustry,especiallythebookpublishingindustrycontinuousdevelopmentandexpansion,hasmadegreatachievements.However,behindtheperformancealsoexistavarietyofproblems,seriouslyhinderedthedevelopmentofthebookpublishingindustry.Theoldideaofthevarietyofbookspublicationledtostructuralimbalances,cannoteffectivelymeetthereadersdemand;thelagofmarketingconceptaffectsthereasonablepricingofbooksandeffectivepropaganda,makethebookCannotsuccessfullycirculationtothereader’Shands;notpersonnelisnotperfecttoprovideeffectiveintellectualguaranteeforthedevelopmentofthepublishingindustry.Inthe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industrializationofculturebackground,Chinesepublishingindustryisfacingtheintensemarketcompetitionsituation.Howtocultivateandenhanc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theChinesepublishingindustrySOastopromoteChina’Sbookpublishingindustrydevelopmentissueshavebecomeamajorissueofpublishingmanagementwork.Thispaperstudiestheproblemofdevelopmentinthepublishingindustry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ndustryfromfiveaspects.Thefirstchapteristheintroduction,analysisandelaborationof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thestudy,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realitydemandofChina’Sbookpublishingindustry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ndustryandproblems;andsummarizestheresearchresultsathomeandabroadinthefollowing,andthecontentoftheresearchmethodofthisthesisisintroduced.Thesecondchapterofthepropertyandfunctionofbookpublishingindustry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ndustry,andtherelatedconceptofacarefulscientificdefinition,probesintothetheoryofitsformingorigin,severalaspectsoftheimpactandroleof.TheⅡlirdchaptertotheeighteenCommunistPartyofChinasincetheideologyofculturalconstructionasthetheorybasis,fromtheangleofsocialistconstruction,culturefromtheperspectiveofChina’Spublishing
万方数据英文摘要industrydemandsalefullyexplained,withMarxprincipleaStheguidingposition,topromotethepreventionofnationalculturalsafetyconsciousness,themaximumplayapositiveroleinharmonioussocietytheuniqueroleofconstruction,andemphasizesthepublishingindustryintheideologicalconstruction,showsitscomprehensiv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Thefourthchapterisdividedintotwopartstodiscussthestatusofcompetitioninthepublishingindustry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ndustry,andChina’Spublishingindustryexistencequestionandthereason.Thefifthchapterastheend,accordingtotheresearchtocombthedevelopmentthoughtofChinesepublishingindustry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ndustryanalysisbeforethearticle,fromtheestablishmentofculturalpublicationindustryconcept,toimprovethesystemofpublishingindustry,willbethebasicwayforChinesepublishingindustrytoaddnewideas.KeyWords:Cultureindustry:Bookpubfishing:CompetitionandInnovation
万方数据目录第1章绪论⋯⋯⋯⋯⋯⋯⋯⋯⋯⋯⋯⋯⋯⋯⋯⋯⋯⋯⋯⋯⋯⋯⋯⋯⋯⋯⋯⋯⋯11.1选题背景与意义⋯⋯⋯⋯⋯⋯⋯⋯⋯⋯⋯⋯⋯⋯⋯⋯⋯⋯⋯⋯⋯⋯⋯⋯11.1.1背景⋯⋯⋯⋯⋯⋯⋯⋯⋯⋯⋯⋯⋯⋯⋯⋯⋯⋯⋯⋯⋯⋯⋯⋯⋯⋯一11.1.2意义⋯⋯⋯⋯⋯⋯⋯⋯⋯⋯⋯⋯⋯⋯⋯⋯⋯⋯⋯⋯⋯⋯⋯⋯⋯⋯一21.2国内外研究综述⋯⋯⋯⋯⋯⋯⋯⋯⋯⋯⋯⋯⋯⋯⋯⋯⋯⋯⋯⋯⋯⋯⋯⋯31.2.1国内研究综述⋯⋯⋯⋯⋯⋯⋯⋯⋯⋯⋯⋯⋯⋯⋯⋯⋯⋯⋯⋯⋯⋯..31.2.2国外研究综述⋯⋯⋯⋯⋯⋯⋯⋯⋯⋯⋯⋯⋯⋯⋯⋯⋯⋯⋯⋯⋯⋯一61.3研究内容与方法⋯⋯⋯⋯⋯⋯⋯⋯⋯⋯⋯⋯⋯⋯⋯⋯⋯⋯⋯⋯⋯⋯⋯⋯81.3.1研究内容⋯⋯⋯⋯⋯⋯⋯⋯⋯⋯⋯⋯⋯⋯⋯⋯⋯⋯⋯⋯⋯⋯⋯⋯一81.3.2研究方法⋯⋯⋯⋯⋯⋯⋯⋯⋯⋯⋯⋯⋯⋯⋯⋯⋯⋯⋯⋯⋯⋯⋯⋯一8第2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属性与作用⋯⋯⋯⋯⋯⋯⋯⋯⋯⋯一102.1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概念⋯⋯⋯⋯⋯⋯⋯⋯⋯⋯⋯⋯⋯..102.1.1文化产业⋯⋯⋯⋯⋯⋯⋯⋯⋯⋯⋯⋯⋯⋯⋯⋯⋯⋯⋯⋯⋯⋯⋯⋯102.1.2图书出版业⋯⋯⋯⋯⋯⋯⋯⋯⋯⋯⋯⋯⋯⋯⋯⋯⋯⋯⋯⋯⋯⋯⋯.112.2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属性⋯⋯⋯⋯⋯⋯⋯⋯⋯⋯⋯⋯⋯..132.2.1文化属性⋯⋯⋯⋯⋯⋯⋯⋯⋯⋯⋯⋯⋯⋯⋯⋯⋯⋯⋯⋯⋯⋯⋯⋯132.2.2商业属性⋯⋯⋯⋯⋯⋯⋯⋯⋯⋯⋯⋯⋯⋯⋯⋯⋯⋯⋯⋯⋯⋯⋯⋯142.3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作用⋯⋯⋯⋯⋯⋯⋯⋯⋯⋯⋯⋯⋯..152.3.1图书出版业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152.3.2图书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5第3章文化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要求⋯⋯⋯⋯⋯⋯⋯⋯..173.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一173.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183.2.1坚持唱响主旋律⋯⋯⋯⋯⋯⋯⋯⋯⋯⋯⋯⋯⋯⋯⋯⋯⋯⋯⋯⋯⋯183.2.2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正确方针政策⋯⋯⋯⋯⋯⋯⋯⋯⋯⋯⋯193.2.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193.2.4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3.3强化国家文化安全⋯⋯⋯⋯⋯⋯⋯⋯⋯⋯⋯⋯⋯⋯⋯⋯⋯⋯⋯⋯⋯⋯一203.3.1国家文化安全释义⋯⋯⋯⋯⋯⋯⋯⋯⋯⋯⋯⋯⋯⋯⋯⋯⋯⋯⋯⋯203.3.2出版业要防范威胁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213.4发挥出版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3
万方数据目录3.4.1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不和谐问题⋯⋯⋯⋯⋯⋯⋯⋯⋯⋯⋯⋯⋯⋯⋯243.4.2出版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253.5出版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一263.5.1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新作用⋯⋯⋯⋯⋯⋯⋯⋯⋯⋯⋯⋯⋯⋯263.5.2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指航作用⋯⋯⋯⋯⋯⋯⋯⋯⋯⋯⋯⋯⋯283.5.3对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抵制批判作用⋯⋯⋯⋯⋯⋯⋯⋯⋯⋯⋯⋯⋯29第4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出版业的竞争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04.1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出版业的竞争⋯⋯⋯⋯⋯⋯⋯⋯⋯⋯⋯⋯⋯⋯⋯..304.1.1出版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304.1.2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在竞争中存在的问题⋯⋯⋯⋯⋯⋯⋯⋯⋯⋯⋯314.2我国出版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324.2.1经营主体地位不明确⋯⋯⋯⋯⋯⋯⋯⋯⋯⋯⋯⋯⋯⋯⋯⋯⋯⋯⋯324.2.2出版经营意识不强⋯⋯⋯⋯⋯⋯⋯⋯⋯⋯⋯⋯⋯⋯⋯⋯⋯⋯⋯⋯334.2.3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地位不高⋯⋯⋯⋯⋯⋯⋯⋯⋯⋯⋯⋯⋯⋯344.2.4出版经营人才匮乏⋯⋯⋯⋯⋯⋯⋯⋯⋯⋯⋯⋯⋯⋯⋯⋯⋯⋯⋯⋯344.2.5缺乏国际文化运营的战略思想和经营手段⋯⋯⋯⋯⋯⋯⋯⋯⋯⋯35第5章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思路⋯⋯⋯⋯⋯⋯⋯⋯⋯⋯⋯一375.1确立我国图书出版文化产业的理念⋯⋯⋯⋯⋯⋯⋯⋯⋯⋯⋯⋯⋯⋯⋯一375.2完善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制度⋯⋯⋯⋯⋯⋯⋯⋯⋯⋯⋯一385.2.1健全图书出版法律法规⋯⋯⋯⋯⋯⋯⋯⋯⋯⋯⋯⋯⋯⋯⋯⋯⋯⋯385.2.2加强政府在出版业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395.2.3以出版资源整合实现出版的可持续发展⋯⋯⋯⋯⋯⋯⋯⋯⋯⋯⋯405.3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基本途径⋯⋯⋯⋯⋯⋯⋯⋯⋯..415.3.1开拓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创新选题⋯⋯⋯⋯⋯⋯⋯⋯⋯⋯⋯⋯⋯4l5.3.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的内容研究⋯⋯⋯⋯⋯⋯⋯⋯⋯⋯⋯⋯415.3.3美化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出版物的装帧设计⋯⋯⋯⋯⋯⋯⋯⋯⋯⋯425.3.4创新主流文化形态的出版载体⋯⋯⋯⋯⋯⋯⋯⋯⋯⋯⋯⋯⋯⋯⋯435.3.5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出版物的发行渠道⋯⋯⋯⋯⋯⋯⋯⋯⋯⋯⋯⋯43结论⋯⋯⋯⋯⋯⋯⋯⋯⋯⋯⋯⋯⋯⋯⋯⋯⋯⋯⋯⋯⋯⋯⋯⋯⋯⋯⋯⋯⋯⋯⋯⋯⋯⋯⋯⋯⋯⋯⋯⋯45参考文献⋯⋯⋯⋯⋯⋯⋯⋯⋯⋯⋯⋯⋯⋯⋯⋯⋯⋯⋯⋯⋯⋯⋯⋯⋯⋯⋯⋯⋯⋯46致谢⋯⋯⋯⋯⋯⋯⋯⋯⋯⋯⋯⋯⋯⋯⋯⋯⋯⋯⋯⋯⋯⋯⋯⋯⋯⋯⋯⋯⋯⋯⋯⋯⋯⋯⋯⋯⋯⋯⋯⋯49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全球出版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以知识、技术、智能为突出特征,使文化产业在多重因素相互交融中迅速崛起,并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全新突破点。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丰富底蕴和巨大张力,以及极大的包容性,使文化产业中具有支柱作用的图书出版产业,也随之悄悄发生着改变。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运作机制也在深化着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等各个领域。1.1.1背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出版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促进出版业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了出版市场的繁荣,还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但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前景,仍有许多问题之得探讨与争鸣。一是中国出版业的改革目标是完善我国出版业发展体制,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出版市场满足率很低,与实际市场容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反,国家对出版业的登记审批制度却十分严格,出版行业仍然受到严格的准入限制;虽然一些出版单位在响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号召,完成改造甚至上市,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长期的区域分割和股权结构分割的存在,行业媒体的所有权分割也没有完全根除。二是出版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一般情况下要问及中国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性市场时,人们常说,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中国每年出版图书三十万余种,期刊九千种,近二干种报纸,电子音像出版物40000余种,但只有不到一千家出版社,相比其他的出版大国,当然算作是垄断性市场。然而,在面对市场上千篇一律的主题和内容,相同的模式,低廉的价格,越来越长的支付结算周期的时
万方数据第1章绪论候,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这么大的市场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为什么中国图书市场的发展依旧很不完善,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书籍的人均购买量和人均占有量,均被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同时,出版单位在改革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在逐步显现。因此,如何对待图书出版业的改革,如何保持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十分值得注意。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产业的演进与制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任何系统的改革都是生产力,出版业也不例外。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时期,尽管我们主观预期出版单位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尽快,但改革实践依然需要制度的支持与保障。1.1.2意义“文化研究”在当今时代绝对是一个时尚引领潮流的现象,然而在文化研究工作中占到关键地位的出版文化却遭受冷遇,就连文化研究者们本身,也很少对出版这个话题进行关注。其实,出版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都很久以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不管是进行文化产业研究还是出版业研究,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究其原因:首先,马克思理论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日就成为了其指导思想,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其灵魂和核心便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次,纵观世界历史文化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主义文化观,实现了文化思想的大变革,对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所以,只有加强和深化马克思理论的指导,才能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国家的文化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和出版业的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助于出版文化现象的理解。自古以来,图书就有着神圣的地位,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载体。图书出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能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卓越贡献,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将出版纳入现代文化研究的范畴内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充实壮大文化研究的领域,还能使出版文化得以系统的整合管理。在数字化深入人们生活的背景下,出版业也逐步开始发生着变化,开始不断向外扩张外延领域,以极快的速度变换升级载体,普遍性、多样性、开放性越来越凸显,使得它的发展潜力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再加上和相关信息产业的密切合作,借助不同种类的媒体效应对公众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它的文化本质没有变化,仍然是传播知识和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逐渐形成了知识文明与商品性质的结合体。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态度来认识出版文化现象,认清出版的本质与变化,避免用表面现象来判断。二是有助于出版实践的发展。文化产业之间的交流和发展离不开图书出版业,两者之间的发展互相融合息息相关。以文化产业研究为前提了解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中找规律获取资源,还要从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积累经验并总结教训。因此,出版实践的多样性可以为文化产业研究带来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经验,最终使文化研究永葆活力。与此同时,出版文化研究也可为出版业实践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两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三是有助于出版类人才的教育培养。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有具有延续性,出版业也不例外,在国家号召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未来的行业竞争将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出版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属于内容产业,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出版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出版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新时代的需求,也是整个出版业的新期望。因此,推动出版业以至于文化产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我国出版社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用国际的视野、开拓的眼光、先进的出版理念来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1.2国内外研究综述根据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资料文献的收集研究,专门从文化产业角度来分析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课题和著作比较稀少,但是在文化产业和我国图书出版业两个角度分别来探讨的著作,还是存在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2.1国内研究综述由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2000年至2014年得到的搜索结果,学者研究中其篇名含有“文化产业”字样的文章共有11756个结果;篇名含有“图书出版业”字样的
万方数据第1章绪论文章共有237个结果;高校硕博研究生涉及“文化产业”和“图书出版业’’的论文有两篇。(一)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追溯文化产业的源头,最早可以在马克思的相关论著中找到一些研究。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精神生产”这个概念。在此后的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明确的指出社会生产包括了精神生产,而且还清楚的指出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它“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展影响”。从这一段论述中,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他们认为精神生产属于社会生产范畴,是社会生产范畴中全面的、处于上层的一种生产活动。在文化产业方面,国内研究现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概念和文化产业政策。这三个方面基本上可以为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保障。目前,我国学术理论界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研究梳理,主要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叶朗教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除此以外,众多学者也开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基点,不断涌现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以及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2003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自身有着不一样的特性,以文化为资源、以产业为手段来进行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大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国内各学者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虽有不同之处,但大致是相似的,主要的看法大多为文化产业是市场化行为,其在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可以用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来进行交易、生产和服务,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需求,同时在社会发展文明程度逐年提高的情况下,文化产业也会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主体,需求是多样性的且在不断变化中,这些概念再次说明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在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政策”做出科学解读,这标志着我国从此开始对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将逐步走向正规,也表明国家和党的领导人已经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有所重视,在关注的同时寻求发展之道,努力尝试运用政策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欧阳坚教授主编的《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通过以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全面梳理,做出了新的理论判断,探索出新的思路和启示,是学者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著作。另外,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在《文化产业学》一书中,专门讨论了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问题,其他研究多见于各类论文著作中,比较分散。(二)图书出版产业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准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为指导,以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并且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首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至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继续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推进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制度规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图书出版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经济发
万方数据第1章绪论展的主导行业,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研究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趋势、问题、对策的文章很多,但大多都比较局限,一般都是从单方面去探讨一个问题,从文化产业角度来进行图书出版业的研究尚不多见。整理下来可以发现,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图书出版业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论文屈指可数,有张洪的《消费文化趋势下的图书出版与阅读》①,几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另外还有周涤尘、谢珩的《出版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向新阳的《试论出版文化》③和李健的《试论转型期的出版文化》④中,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图书出版业的内容和对象,比较系统的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相比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国的出版文化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整合研究方式和对待问题处理上还需不断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出版业也随之快速发展,正由传统的出版业向现代的出版业方向转变。以计算机和科学计算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数字化就是其鲜明的表现之一,其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数字化、管理内容的数字化、传播销售过程的数字化。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2.2国外研究综述国外文化产业的研究,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而来的,20世纪20年代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化的推进,在现代西方逐渐兴起了对马克思理论的研讨与发展,全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理论解读,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也开始有所成就。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解读的学派一共有三类: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最先提到“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究其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二战结束后,欧洲社会开始高度分化,工人阶级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开始舍弃阶级革命斗争,安于享受当下的安逸生活。在此背景下他们对高层文化和文化产业展开了批判①出版广角.2008(11).②周涤尘、谢珩.出版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45.51.③向新阳.试论出版文化.武汉:出版科学,2004(2).④李健.试论转型期的出版文化.北京:出版发行研究,2005(8).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性阐述。以强烈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口吻指出“文化产业”,意在文化产业的产生发展阻碍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性的发挥,不再坚持信念,造成人的异化,并对此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担忧,其中,就用“文化产业”指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当时的美国文化。同样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将唯物史观和精神分析学结合,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思想控制进行批判,马尔库塞则运用感性解放理论对人、社会异化进行文化救赎。虽然后面两位学者对文化产业没有明确提及,但归根结底是对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文化产业,进行着抨击,就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争论和探讨。同时,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市场上商品的数量也在成倍的增长,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界,也对人们的消费理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在《消费社会》①一书中,西方著名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印证了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变化的三个阶段(前商品化阶段、商品阶段和商品化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概念,即消费社会阶段。近现代由于社会的平稳发展、使得劳动力充足,进而导致商品的保有量激增,同时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处于上升期,逐渐开始壮大的消费群体显得尤其重要。人民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买卖行为,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体现,文化产业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从19世纪开始,西方的图书出版业开始进入现代时期,这可以从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找到答案,书中将出版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古代世界(1450年以前)、二是印刷术的传播(1450.1550年)、三是繁荣的图书业(1550.1800年)、四是现代图书出版业(19世纪到现在)。从最早英国于15世纪创办的第一家活字印刷所,到16世纪剑桥、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成立,到18世纪世界第一步版权法《英国版权法》的颁布,再到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出版业发展的高潮时期,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使图书出版业进入电子出版时代,都成为国外图书出版业发展的一个轨迹。在国外,还没有发现中国出版产业的研究和发展的成果。一些西方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也仅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注重探讨文化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和文化主义帝国对当今世界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理论上,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①【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万方数据第1章绪论以及图书出版业产业与日俱增的发展趋势,使他们成为最早开始出版模式的实践者。因此,学术研究较早,形成了图书出版业发展成熟的理论。虽然每个国家的出版方针、出版市场以及印刷技术的程度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但是理论发展模式对我们的出版行业仍具有很大的参考。1.3研究内容与方法1.3.1研究内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是从观察、质疑、认可、肯定直到鼓励发展,由于图书出版业一直处于政策之外的灰色地带。导致图书出版业对文化产业和出版业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其自身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在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很早就很认识到,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这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可以很清楚的说明,图书出版意识形态的较早认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朝阳产业,图书出版行业轰轰烈烈的改革态势已经开始,图书出版的产业属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经济效益的提升导致很多从业者只注重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效益,自身的发展存在着众多漏洞。同时西方文化的入侵,对我国的国民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防范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外先进知识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起到的警示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提出一些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1.3.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总体研究方法有:(1)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对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产业布局、运行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我国图书出版业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伦理分析和价值判断,评判利弊得失和功过是非;回答在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和我国出版产业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应该解决什么问题;(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也就是质的分析,分析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性质、特征及其运行规律,分析我国图书出版业改革过程中,图书出版业相关数据的比例及其变动情况,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解决更多的问题,优化这种方法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特征;(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用来分析我国图书出版业在某一时点或横断面上的状况,这种方法有助于认识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动态分析法用来分析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史及其未来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影响和作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解释和掌握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规律。
万方数据第2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属性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和长足进步,近10年来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持续稳定的、快速的发展趋势。在报纸、电视、电子出版物和其他媒体互动频繁、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今天,被誉为中国“日出产业”的图书出版业继续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始直面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被誉为中国的“日出产业”。2.1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概念2.1.1文化产业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国际上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很多情况下甚至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创意产业”、“媒体文化”、“内容产业’’作为同类型词语来解释。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文化产业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总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可以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根据文化产业的总体概念,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了很多新的变化,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其具有一般产品的市场性、产业型之外,还具有自身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知识性和原创性,文化产业通过提供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同时,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不论是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一定具有原创性,因为现有产品的生产通常是汲取前人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去生产,因此文化产品的产生也是一个自主创新和不断学习的过程;其次是复制性与传播性,文化产业具有复制特性,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产品关键部分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的复制并且大量生产。现代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复制技术的不断升级带来的,同时通过技术或人工渠道,把文化产品的内容送到消费者身边,满足其精神需求,进而实现文化传播;再次是经营性与向导性,文化产业既然存在于市场经济之中,必然与其他物品一样,需要通过市场交换得以实现,同时,在消费者满足物质、文化双重需求的前提下,文化产品还可表现出其对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最后是服务性与盈利性,文化产业用物质的形态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经营者要遵循其规律,符合资本的逻辑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具有盈利性。中国的文化产业是跟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产业通常被当作一种事业,完全按照计划经济的步骤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发展极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娱乐业的兴起,它打破了沉寂的文化市场,在不断自发摸索经验的过程中,文化产业脱颖而出,逐渐开始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1.2图书出版业出版业在很多国内外的论著中常常被称为“出版事业”,也就是生产传播出版物的各个出版单位及其设施和活动的总称。在《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对出版业有比较全面的定义:《辞海》中出版业称“出版事业”,是组织著作物生产,或搜集整理已有著作物,使之转化为出版物的社会生产部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则将出版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是泛指出版企业单位(包括出版、印刷、发行)、出版事业单位(包括出版教育、研究部门)和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即包括了出版企业和管理部门。狭义则指出版企业。以19世纪为分界点,西方国家将出版业分为传统出版业和现代出版业。传统出版业根据其历史发展来看,以纸质图书、期刊为主,由于古代生产技术不发达,出版生产仅仅被看作是文化生产,并且常常处于垄断地位,依赖国家、政府、或大财团来保护自身利益,市场化程度很低。19世纪以后,随着铅版印刷、铜板印刷、蒸汽机、机器化和自动化等方式的运用,现代印刷时代正式到来了,图书产量增大,
第2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属性与作用成本降低,最大限度的释放了生产能力,规模化经营方式越来越明显,并且逐步向信息化出版迈进。关于现代出版业的定义,其中宋建武指出:“出版”是指信息从汇集、编辑处理、加工成原型并大量复制的过程。①有学者认为出版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的出版方式,将作品分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其进入流通领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得以保存传播人类文化,包括排版,印刷,装订和释放过程。所谓现代出版业应具备几个特征:首先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其次是逐步高科技化;再次是具有人才储备;最后是广泛的起到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影响。按照中国《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图书出版业从属于出版业,是把图书产品与出版服务作为一种经营性行为,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而从事的活动,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性,还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产业的一般特性。它所创造出的产品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经验集合,并用文字作为载体形式记录符号和思想。图书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模式相结合形成的不同分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形态之一。图书出版业以积累和传承人类社会文化财富为己zkq20151027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其具有传播特性,在信息时代,被很多国家划分为信息产业,充分体现了图书出版业的传播媒介作用。按照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进行分类,图书出版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内部对劳动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对图书编辑加工、装帧印制、宣传发行等方面的要求均高于其他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使中国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余年,中国图书出版从质量到规模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的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广大出版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使中国图书出版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图书的出版实施的是许可证制度,由有资质的图书出版单位出版。设立图书出版单位须经新闻出版总局的批准,才能获得一个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许可证。早在1978年初,中国图书类出版社只有105个,比1987增加到415个,在短短的十年间增加了约3倍;1997,图书出版社继续增长,直至528个。自1998以来,随着一系列规定的出台,新闻出版总局开始严格控制在国家范围内的出版社保有量,①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万方数据
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中国图书出版社数量增长逐步减慢,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增量开始出现分散现象,不仅仅拘泥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出版社仍保持稳定生产,出版物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在发生着转变。目前,各出版社图书通常采用独立的生产营销模式,自主参与销售图书博览会。2.2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属性出版业的主体元素就是知识和信息,广泛涉及到第二、三产业,用各种形式的载体当作媒介,具有与一般商品一致的文化与商业的双重属性,具备文化积累和传播理念的重要功能,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出版业的历史发展与现实走向来观察,它所具有的双重属性,符合现代出版业的发展需求,也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出版人士的一致认可。从出版业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属性,由于各方面原因包括时间、地域、国家、民族等等因素的影响,出版的双重属性常常不在同一平行线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图书出版既是一种文化活动,zkq20151027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它是思想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容器,教授知识的教育工具。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把优秀的资源和人才吸纳进来,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当中。2.2.1文化属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产品的性质和功能就决定了无论是纸质出版物还是音像电子出版物,都会涉及到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是人的精神需求的具体体现,是精神产物并且具有社会功能,具有其文化、教化等意识形态的功能。人们购买出版物不是为了它的物质载体或物质形式,而是购买其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通过对出版物的接触,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会因此发生改变,这是出版业文化属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图书是文化和文明的集中表现,图书出版工作既是一个精神和思想碰撞后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它不仅包含了作者的想法、创造力,也包含了整个生产团队的智力支持。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文化属性方面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渗透性。所谓外部性,就是指人们由于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利益或损害。如果有万方数据
第2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属性与作用益于他人或社会,就是具有正面的外部性,如果没有,则相反。因此它是在受众接受其创造的价值后以间接地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张悟本以养生食疗为卖点的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一大批读者争相效仿,学习在家治病,不用大夫开药方也可以用食疗治疗疾病,造成很多病人没有及时就诊酿成悲剧,还引发了养生保健类图书选题暴增的现象,这是典型的负面的外部效应。而有的宣传新科技、正能量的图书,则会起到提高人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巩固社会稳定现状,这便是正面的外部效应。正是由此表明,图书对于消费者的意义,是它可以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以此来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2.2.2商业属性从商品属性的角度来看,图书是一种商品,进入市场就必须进行等价交换。它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出版图书所需要的抽象劳动和价值量,是由整个出版的流程,包括编辑、制作、发行等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具有使用价值。图书zkq20151027出版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再生产过程和接受行业规范、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一个行业,虽然其产品的性质和功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其运行方式是经济行为,因此图书也就具有经济效益。从市场角度看,以经济为导向的行业,要想在组织和运营中符合产业要求和规则,并且持续保持增长,必须要明确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发展方向。在传统出版业时期,图书虽然有一定的流通量,但主要是起到一种文化传播的作用,到了现代出版业时期,随着机器大生产在出版业中的广泛运用,图书的商品性质和出版业的商业性才得以充分显现出来。它有利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积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在随后的信息时代中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不断与新的信息产业相融合,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性和商业性作为出版业的二重属性是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属性和出版物市场需求这两方面内容共同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功能不是彼此矛盾、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内在统一的,即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万方数据
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展,这样就给出版管理带来了文化上和商业上的双重要求。2.3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作用2.3.1图书出版业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首先,出版业对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具有导向作用。它通过组织和调节精神文化来构成生产和消费,为社会提供精神食粮。重视图书出版业在文化传播中的有利因素有助于为精神生产开辟新思路、为精神消费创造新需求、为创作力量提供新平台。在满足各类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内容严厉把关,对精神文化消费进行引导,抵制错误、迷信、假恶丑,弘扬准确、科学、真善美。其次,出版业在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着排除信息污染干扰、促进有益信息顺利传播的作用。第三,出版业对于精神文化财富的积累、传承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版业的产生,结束了少数特权阶级对精神文化财富的垄断,人类文明的多类型思想得以保护和积累,使古今中外的文化瑰宝得以整合,最终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zkq201510272.3.2图书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还造成了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就目前而言,如果继续走原路不去改变发展模式,将很难维持经济生产的平稳快速发展,甚至逐渐演变成发展的绊脚石,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庆幸的是,国家能够在问题产生的时候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通过深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走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政策,以理论基础支持实践开展转变工作。尤其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加促使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图书出版业逐步加强创新建设,附加的一些周边产业也紧跟着发展壮大起来。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率大幅增长,由原来的屈指可数到现在每年15%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由此看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结合了高智能,高质量和高科技的产业,这几个“高”能做到产量高、能耗低、污染低,只要发挥人民的创新思维,遵循市场规则,就可以创建一个庞大的市场空间,万方数据
第2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属性与作用相比传统产业拥有绝对的优势,也是传统产业无法企及的领域。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2%左右,并广泛影响各个行业,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再塑造和新媒体形式的优化利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另外,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物质生活达到饱和的今天,精神建设不可缺少,个性化需求也随着水涨船高,只有这些产品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并且有迈向全球化的信心,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中国图书出版业要提高民族素质,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培养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来开发和新技术并加快应用,在今天必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zkq20151027万方数据
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第3章文化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要求3.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密切,文化产业对综合国力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有事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致力于探索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着眼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文化建设的具体方针和政策,每个时期的政策既延续了上一时期的精髓,又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格局之中,这是中共十八大在文化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思想。“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zkq20151027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①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度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使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文化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明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的具体途径,指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关注重点。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见:半月谈,2012(22):20.22.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第3章文化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要求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3.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成为现代出版业的责任。从历史发展和现实走向来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且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不断开放的思维模式,都无时无刻强调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形态斗争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甚至可能会以极端的形式出现,因此,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坚定的立场。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多年来没有放弃其和平演变的意图,尤其容易在国内重大事件或国际关系方面制造文章、混淆视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也在不断的改变方法和手段,对此我们在保持坚定立场的同时更要加强警惕意识。坚持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出版行业要做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牢固树立发展科技兴国为思想的首要任务,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指导和舆论指导。3.2.1坚持唱响主旋律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信息融合极度发达,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在带来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传播渠道具有复杂性,导致能够影响广大群众思维想法的因素越来越多,甚至有些黄色出版物(即出版廉价的、迎合大众某些低级趣味的、多图少字的出版物)大行其道,大众往往会忽略其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还会为这类图书的热销鼓掌称赞。为了避免社会价值的中国式衰落,提倡主旋律的号召应运而生。出版行业作为媒体重要的一份子,担负起宣传的重任,也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特别是在网络连接高度发达的今天,更要做到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稳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传播正能量,多出精品,最终形成一个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3.2.2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正确方针政策中国图书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各个时期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落实党的政策及贯彻情况,在平时工作中出版行业不仅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正确方针政策,还要根据政策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规章制度,遇到问题认真分类,找出区别、差异和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思想认识问题上,推崇“百花齐放”的理念,鼓励出版精品图书和推广优秀的学术著作,积极引导正面的舆论氛围,严谨对待学术问题,鼓励自由民主之声;在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的蔓延,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展示平台,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能影响马克思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指导地位。3.2.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出版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与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和方法,报道和出版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出版物,多出精品力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俱佳的优秀出版人才。3.2.4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摸索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之后得出的科学总结,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绝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在思想领域为人们做起强大的武装。马克思清楚的看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将物质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这一转化不仅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能推动历史进步。马克思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图书出版业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任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创新中的作用,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和手段推进当代中国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用人与人之间传播和普及,提高人们对社
万方数据第3章文化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要求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3.3强化国家文化安全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文化互融互通,促使出版业也逐步朝着国际化发展,这对出版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角度来看,出版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文化多样性、多元性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也对其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挑战也是应运而生,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对一个国家的国家系统语言符号、文化体系、文化行为、文化产业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以包容心态的前提下吸取国外的精华,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提醒我们所面临的处境和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要意识到威胁文化安全的各种因素已经日益严重。3.3.1国家文化安全释义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文化生存系统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是相对的渗透的,体现在其文化的侵略和控制异类文化上,主要是通过反渗透、反侵略与反控制,来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完整性、独立性和连续性。“国家”、“民族认同”是一个正确文化观该具备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文化观的丢失也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丢失,对整个民族乃至国家都会造成灭项之灾。生存安全问题和文化安全问题的实质是国家民族的安全问题。对于整个国家文化安全来说,一旦受到危害那么整个国家体系就会动摇,导致国家精神世界崩塌。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种新流派的产生,对国家安全文化也有了新的解读:(1)复杂性。由于文化侵略的多样性,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因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复杂性。(2)不确定性。文化侵略与文化的交融经常难以区分,所以防止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威胁与不确定性。(3)隐藏性。文化侵略可以做到穿透侵入和很强的隐蔽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国家文化进行腐蚀,切实意识到危害的时候,本来的民族文化特色便已减弱甚至消失,国家将会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困境。因此,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长期的,困难的,隐藏的问题,一旦遭遇其他文化的侵略,就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甚至难以逆转。图书出版业不仅涉及到政策制定和政治动向,同样也会涉猎经济和文化领域,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出版业发展模式的特点也越来越多变,显现出国际化态势。逐年增长的跨国合作来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出版物体现了出版物市场全球化的决心,越来越紧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出版物的地域界限逐渐模糊。这就说明出版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密切相关,科技文化和先进技术同样关系到了国家文化安全。从另一方面考虑,为了扩大经营,在提升本身水平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就促使出版业在规模上越来越壮大,经营范围不断矿大,开展更多世界范围的市场活动,这必然是大势所趋,不同领域的科技文化交融和碰撞在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入。因此,稳固社会主义发展果实,积极参与到新形势下的发展模式,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出更多的新成果,中国出版业必须要开拓思路,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高度重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过程和结果相统一,分析原因与防范威胁要步调一致。3.3.2出版业要防范威胁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首先,要防止对国家安全文化建设和产业升级的威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正轨,相关的科技文化和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然而时至今日,对于文化安全的保护,国家和人民依旧没有一个共同的保护国家文化安全不受侵害的意识,在当今文化交流密切,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保存并且发扬自己的文化,这是十分紧迫的,需要建立更全面完善的体系并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加大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使保护文化的意识深入每个人心中,并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缺乏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关注,必须完善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国家文化发展体制,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加强与世界文化交流。此外,还需要制定配套的知识产权和文化技术标准。从行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出版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都略显薄弱,发展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包括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影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再加上国际文化贸易的不平等化、输入输出比重差异较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来的法律保护不严密、知识产权冲突激烈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竞争力无法有效提升的关键之一。出版业
万方数据第3章文化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要求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不仅仅具有文化产品本身的文化属性,还具备商品属性,也就是说不仅要丰富自身内涵,还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在较高层次上提升社会效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大力支持全面实施的文化新政,进一步消除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第二,防止文化内容建设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威胁因素。文化内容建设和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既是创新的关键,也是国家文化安全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文化内容建设的匮乏是对外国的软威胁免疫缺失的原因。因此做好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与此同时还要巩固社会主义对出版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保护好文化价值体系不受侵害。一方面,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保护和推广,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挖掘被遗弃的文化内涵为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增强了国家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强烈抵制违背民主科学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出版物,用神秘诡异且蛊惑人心的言论传播不健康的思想,违背了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国家科学发展、人民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提高,因此增强国家文化实力显得尤为重要,避免被潜在威胁利用也是势在必行。用强烈的正义感和正确的信念去抵制极端思想的随意发布,特别是一些出版物打着名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的旗号,夸大宣传词汇,突出不实言论,而其本质却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唯心主义,这些言论与和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步伐相悖,更与国家的基本政策背道而驰。在现代文明价值体系中,负面的价值取向导致了思想危机的产生。一些浮夸的价值取向开始在出版物上做文章,异类低俗的产品再加上华丽的包装,美其名日现代文明的产物,实则扭曲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过渡追求奢华,享受颓废的生活。在潜移默化的演化中,公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道德和意识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对文化内涵的诠释和公共精神卫生安全造成影响,进而威胁国家文化安全。第三,防止外国敌对势力的威胁。纵观整个西方发展史,侵略和扩张主义是其特有之处,暂不去讨论是否正确,单从文化传媒角度来看,这种特性具有明显的优势。西方国家凭借其文化产业的各种优点,揣着文化侵略的意图,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包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通过教育和文化输出来灌输,这些形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式的文化侵略都在无声无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虽然这些变化都是极其微弱的,有些甚至是不易察觉的,但文化殖民主义也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和平演变。首先是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或项目援助文化。如通过出版基金或者出版组织,以合作研究的名义研究讨论中国的敏感政治问题,扩大西方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制作出以文化价值观为主体利益的出版物;其次是综合信息发布系统覆盖整个世界,文化的扩张通过各种形式的出版物输出以达到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殖民侵略;再次是利用教育优势,给优秀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优惠,用高待遇吸引国外出版机构和企业的人才。以上所列举的几个方面不仅需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警惕,更要看到其值得学习的一面。在对待留学生方面,海外留学归来的中国学生,要和外国学生一样拥有相同的待遇并且给予支持,他们可以成为真正的国家文化发展的砥柱中流,将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知识和新鲜元素传递给更多的国内同行业,还可以利用留学生的在外学习经验,在出版发行过程中担负起国际国内链接人,对外网罗优秀人才,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国文化理念,潜移默化的灌输的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科学有效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出版业。目前,要做到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整合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国家文化安全起到引导作用,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有序的规划整理,将好的精华的东西向外输出,在遇到不同文化的时候一定要用清楚的头脑来判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部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文化安全建设战略眼光看待所有文化类别,保护和发扬相结合,是防止威胁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因素,也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健康发展的措施。3.4发挥出版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出版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出版工作团队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诚信、进取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鼓励美好品德的传播,善于引导正确舆论以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其作为大众传媒的作用。
万方数据第3章文化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样的要求也适用于出版业。对于出版业的建设,不仅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一致,还要做到了解自己行业特性去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规定,从政治的高度服务大局,关注于出版工作研究,站在正确的位置把握出版产业走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3.4.1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不和谐问题任何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都要有积极解决困难的态度。就目前的形势进行分析,用创新思维考虑问题是解决之道,在展望未来发展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的做好眼前工作,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遇到“不和谐”因素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能更好的服务大局。第一,政治敏感度不够,大局意识弱。对出版从业人员来说,经常会出现缺乏大局意识的“生产”行为,盲目且没有文化工作者应有的政治敏感性,有些编辑太过自我主义,将个人观点和价值观渗透到作品之中,在无形中将文化产品转化为物质产物,这种情况同样还会出现在国家运转机器中。经过长期的接触,通过报纸、期刊、书籍等载体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由此形成个人观点去影响他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任何人创造的产品都会成为一个文化和政治的印记,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再现。敏感性、政治意识不强,出版方向就容易出错,主要表现在过分的注重经济利益和短期利益、缺乏品牌意识、热衷于追逐热点、热衷于猎奇、热衷炒作、热衷于打擦边球、热衷于评价已有定论的历史问题、热衷于跟踪名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要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引导正确的出版方向,长期推出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优秀出版物。第二,武断、片面的评价。评价的全面与否是一个社会乃至国家成熟度的判断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型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对评价本身做出科学权威的引导。坚持辩证、客观、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人或物,不能感情用事、理想主义地、任意地、自我地、片面的评价,那只会造成媒体权威性的丧失,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对被评价者造成不公平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一个组成部分,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领导干部之间、公务员和服务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等等,要做到给对方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然而当下一些不谨慎不负责任的评价已经成为图书出版行业内常见的现象,经常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给社会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从法律上进行一定的约束,更要从出版者自身寻找问题,提要文化素养、判断力以及使命感。第三,“浮躁文化”的传播。由于大众传媒的特性,出版业既可以传播正面的信息,也可以传递冲动的信息。如果没有科学根据,一味的传播浮躁情绪,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出版从业者以及行业领导者要时刻提醒自己舆论导向的职责,减少浮躁文化的产生,站在大局的立场上,宏观的看待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人和事物,做到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社会情绪引导,给社会的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3.4.2出版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出版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首先,要认真领会中央精神,在思想意识意识形态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地位,不断加强思想意识的建设,丰富以主旋律为主的文化产品建设;出版业作为党的喉舌,要正确把握党中央思想走向,并以此为舆论导向,提高引导正确舆论氛围的能力;在整个社会层面,要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基调,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宣传能力,用创新思维增强竞争力;坚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对国外文化的态度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出版业应充分认识到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好自身特长,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大局意识,坚持贯彻党中央精神,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精神,认识到舆论引导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不能引以为傲,要戒骄戒躁,做好舆论导向的职责,服务大众监督自己。出版业不仅要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规范,也要服务于党和人民,起到维护政局稳定,调节社会秩序等作用。抵制不良出版物,目的是促进其能有正
万方数据第3章文化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要求面的转变,而不是促进其恶化,也是旨在促进其稳定,而不是促进不稳定。出版物要做到坚持真理,一针见血的发现事物本质,不感情用事;辩证的看待事物,防止片面性;实事方面,因其特殊性极易掺杂编辑自己的个人色彩,要坚决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从宏观角度正确引导受众了解党的政策法规,不能偏袒也不能过度宣扬,从整体利益出发做好引导,用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去监督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业应有坚持不懈的原则,而不是放弃原则;应该显得高贵,而不是色情;应该提倡创新,而不是盲目跟风。目前,改革开放深入程度已经很高,出版体制改革也在逐步变化当中,市场经济占据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就导致一些低俗产品的出现,纯粹追求经济效益却不关注出版物本身质量,包括内容和装帧。出版从业者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卓识的远见,追求崇高抵制庸俗,本着振兴我国文化产业为宗旨,认真挑选文化精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传递知识和正能量,并且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放弃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担负起为社会提供优秀精神食粮的社会责任。做到这些,才称得上合格的出版人,才会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尊重。市场经济浪潮扑面而来,随之应运而生的金钱与物质诱惑层出不穷,出版业和出版从业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要坚持文化传播者的原则和立场,不怕糖衣炮弹的诱惑,轻视泡沫文化,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以党中央正确指导为导向,巩固自身素养,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3.5出版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3.5.1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新作用在当今中国,文化开放与自由程度加大,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在众多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是通过科学性和先进性,把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层次,教育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调节的功能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样在维护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功不可没。出版是宣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国家、民族、阶层等都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要通过出版物来达到宣传的目的。从原始时代的简单的记录到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意识形态都需要通过出版来宣传思想观念,并且用政治策略来影响和争取群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一些西方国家的舆论常常打压各种媒体的宣传效果,否定宣传的积极作用,可权力机构内部的宣传斗争却从没有停止过。即便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也要利用出版物的宣传功能来传播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科学理论和指导方针,使社会形态物质力量向精神理论转化。由此可见,出版宣传作为舆论的工具,在任何意识形态中都能得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传播方面。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传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传播形式也在不同时期发生着不一样的改变,都会根据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而变化。出版作为传播最为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之一,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其他作品的出版和广泛的传播,使人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其他作品的出版和广泛传播,获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理想的实现,使理想变为现实;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和其他作品的出版和广泛传播,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书是思想文化科学交流的主要手段。任何一种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一旦成书就会有其存在的地方,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并持续久远。每个时期的出版业都应随着时代的变更做出调整,在当今社会,出版业应自觉担负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责任,以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为导向,拥护社会主义体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正确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坚持不懈的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创新方面。创新通常是既简单又复杂的,想要用创新的思维去办一件事,首先就要做到自身能力的提升,还要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打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思想体系,如果仅通过想象而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实现理想的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在思想传播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巧妙的沟通技巧,任何话题的周边知识都研究通透,掌握最原始的信息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出版业以舆论导向,
万方数据第3章文化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要求成为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创新方面多下功夫,是否能有效的提高全民的民族信仰、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风气,这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创新的意识和平易近人的宣传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入,是出版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展中承担的非常重要的责任。在第二十一世纪,数字化浪潮的涌现带动出版业迎来了数字时代,新思维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越,在这期间行业之间互相协同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出版业作为文化思想和沟通渠道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展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传播模式的新尝试,利用图书期刊报纸、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电视媒体、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实行“全媒体时代”的大融合,使我国出版业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版业从业者也要具备创新精神,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确保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身负的责任,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去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国内外舆论环境。3.5.2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指航作用各种形式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杂陈,影响力各不相同,不同种类的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安定,如果把好的思想文明成果吸收采纳,就会成为社会的物质力量精神文明的源头,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①因此,在正确区分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尊重多样性、耐受性和关键性差异的前提下,一定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促进科学和艺术发展是出版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贯彻正确的意识形态并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行业实施“双百”方针,鼓励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尊重多样性,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多提供创新研究成果获得出版的机会,不限制不打压,让其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我们在鼓励百花齐放的同时,对自身工作也要做到实处,任何事物的成长都离不开规则的制定,对于各式各样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要严格做好把关工作,了解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做出的贡献,也注意到隐藏的威胁,两者缺一不可。在当今国际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化高度融合,世界各种思想互融互通,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出版业要用创新思维,利用自身优势并发挥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社会创造优秀成果。3.5.3对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抵制批判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反主流意识是指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相对立的流派。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最开始的简单关系构成,逐渐演变成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阶层共存,这就必须有不同形式的意识形态来指导不同人类的生活,复杂程度可见一斑。出版业由于其传播功能的特殊性,在人类出版文明初始就承担起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途径,体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阶层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管是用于保护统治阶级利益还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抵制反主流意识形态,都作为一个重要的大众媒体,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出版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宣传,支持精神文化、意识形态的优化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出版业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工具,甚至还会影响到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行业,比较深层次的还会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出版商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把关,坚决抵制和批判的反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损害与威胁,加强重大议题和敏感话题的归档保密系统和报纸书籍的审查工作,不出版不宣传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出版物,坚持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传播为首要任务,努力规避和消除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壮大和影响,任何时候都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为导向,引导积极向上的大众舆论氛围为目的,要把创新快速优质的传播手段放在首要位置,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社会思潮急剧变化的今天,增强自主能动性和竞争力。
万方数据第4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出版业的竞争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出版业的竞争4.1.1出版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第一,出版新模式的竞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第四类媒体网络这类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出版业可以说是整个出版行业新模式带头人,如今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这就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相比之下我国传统出版业就滞后了不少,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和服务不到位,还有挥之不去的传统管理模式,使我国的出版业依旧徘徊在数字化转型这一点上。第二,读者的竞争。人们对阅读有不同的需求,需要从不同的出版物中得到其书本之外附带的信息传递,因此读者有很大的选择权,进而使读者这一市场的竞争加剧。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们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加,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需要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出版业将面临着十分难得的机遇。但购买出版物的读者越来越理性,不仅要求内容和选题的丰富多样化,对出版物产品外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个性化的色彩非常浓厚,如果依旧盲目猜测读者的喜好,不去注重产品创新性,就根本无法得到读者的热捧。因此,读者竞争力的发展,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个升华,意识到这一点便可将出版竞争推到更高层次。第三,同行业的竞争。这是正面战场上的竞争。从出版、价格、服务、出版周期到交货速度、促销,再到经销商的选择以及营销团队的质量,每一个都是竞争过程中的关键。图书品种的质量、对下级市场的掌控能力、信息服务的更新和营销规模的大小对于批发商、分销商来说,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相结合并且具备整合各种元素的能力,建立长期战略目标使企业达到一流水平。第四,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竞争。在出版生产链条中,供应商和分销商分别处于上游和下游,也就是行业内所说的“印前”和“印后”两个阶段。逐步深入与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扩大的市场化竞争,使这两个处于前后环节的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能再按照旧式的垄断经营或放任式发展,应该积极获得上下游的支撑,用低成本获得相应的资源,最终得到最优化利益。然而与市场化应运而生的还有作者、材料供应、印刷成本的提升,因此要实现低成本获得最大化资源,依然具有很大难度。4.1.2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在竞争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媒介单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出版业发展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是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出版格局,出版产业也衍生出多种发展模式。长时间以来,计划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帮助困难时期的中国走出阴霾,但是计划经济只是特殊时期的政治产物,不适用当前中国发展模式。然而计划经济带来的影响到现在依旧清晰可见。政府对各种媒体单位的管理采取分类管理,导致媒体单位之间互动不多,在出版单位的工作运行中,几乎都是以单一出版媒体单枪匹马的参与到各个环节当中,如互联网公司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经营的只是互联网出版,传统出版单位若有网络出版需求,则主要起到提供内容资源的作用,将出版物内容资源转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出版,无法独立完成网络出版。在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当代没有出版报纸和期刊、电子和音像出版的资质,对一般图书出版社来说进步空间十分有限,发展模式局限性大是出版单位急需解决的困境。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当前中国出版业逐步开始重新组建,集团化显现,已经分为出版集团、期刊集团和报业集团,不过,集团化的发展虽然对资源的整合和模式的多元化有一定帮助,但对一般出版社而言,发展模式局限性一定会对其造成颠覆性的冲击。第二,市场化程度低。虽然现在我国的文化出版单位处于转型时期,大部分甚至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转企业单位的目标,但政府对出版业的控制和干预依然很强,所以中国的出版业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化程度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市场主体不健全。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市场不完善主要是企业行为未能真正达到市场主体的需求。具体来说,一是企业(出版商)的单一所有制。由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来看,并没
万方数据第4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出版业的竞争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对国内出版单位的性质做强制要求,但在第十一条对出版单位的设立的条件中,指出必须得到国家管理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认可,这从根本上就限制了出版行业的准入资格。二是出版单位尚未对市场主体进行明确界定。现在我国各类出版单位的性质并没有完全转变到市场经济要求的状态,事业单位转企业的程度不够深入,长期的政企不分,缺乏管理机制,更有甚者仍游离在管理者和经营者双重身份之间,很难真正按照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来经营。其次,市场体系不完善。目前看来出版业市场体系的建设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相差甚远,存在的漏洞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比比皆是。一是中国出版业的市场垄断管理。不成熟的销售系统造成销售网络面窄和出版形式的单一化,在广大农村地区销售点和出版物品种更是严重匮乏。例如,教材辅导类图书的销售发行基本上是基于国家的政策要求,经营资格的要求较高,因此政策的制定限制了其他地区出版单位的竞争资格,并对销售点也做了严格规定。二是信用意识差。许多合同常常名存实亡,信用率很低。很大一部分出版从业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钻研学习的精神,缺乏基本常识的情况十分常见,不良的信用意识造成信用危机,许多发行商和批发商不敢去市场供货,零售商往往缺乏长远的打算,品种匮乏和库存断档现象频繁发生。更严重的是盗版侵权现象的屡屡发生,非法出版活动猖獗,使真正有利的图书资源被违法利用。三是缺乏中介服务。与出版行业有关的行业协会虽然比较多,但基本上是由政府组建,属于政府组织管理的下属部门,人事、财务都由政府部门掌管,没有市场化监督就会产生惰性,降低自身要求不去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和产品本身质量,这些问题都跟不上行业实际需求。最后,社会化生产水平不高。中国的出版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一般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略显平庸,没有与其相匹配的高水准。在编辑加工、体制管理、内部规范、印刷生产方面并没有全面深入实行信息化,有些出版单位甚至没有丝毫变化。出版行业距离真正的数字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2我国出版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2.1经营主体地位不明确第一,身份归属不明确。由于计划经济的残余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国出版机构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仍然属于事业单位性质,而不是企业单位性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广泛存在,经营主体长期不能定位,这样偏离了机构和企业主体地位的本质。最近几年出版单位在新闻出版改革背景下逐步走出市场化这一步,但是摆脱不了制度带来的历史包袱,现实困难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真正做到现代企业化的管理,虽然这样的身份游离在现在或者一段时间内能给出版业带来一定的好处,但从长远看来,这种机构模式也会为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阻扰。第二,政企分界不明确。长久以来,中国的出版企业和政府机关是分不开的,从出版单位的机构设置就能很清楚的发现这一点,省级新闻出版单位是省级新闻出版局级单位下属单位,在各方面都收到省级新闻出版局的支持。然而省级新闻出版局不仅作为一个“裁判员”还经常作为一个“运动员”出现在出版工作中,角色的错位管理、融合管理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官僚风气严重盛行,导致出版单位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市场监督机制,缺乏企业应有的危机意识,于是就会偏离正常的业务方向。自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开始,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先后与当地媒体单位分家,组织核心企业、新华书店和大型印刷厂联合建立出版集团。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出版集团的表现似乎仍具有出版单位原有功能,要真正建立起现代模式的企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2.2出版经营意识不强政策性垄断保护了落后的出版业现状。由于图书出版业和图书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因此国家对图书出版业实行了特别管制,这种管制形成了图书出版机构的保护经营模式。第一,准入限制、政策保护。国家对图书出版机构的成立实行严格的准入限制,并使之免除倒闭破产之忧。第二,专业分工,各得其所。由于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各出版社的出书范围进行专业分工,使之形成所谓的专业特点。实际上却形成了绝对的行业垄断。第三,书号买卖,消极经营。在中国,只有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审批才能成立出版社,从而获得一定量的书号并且从事图书出版业务。因此,书号成为具有很高市场价值的稀缺资源。这对没有取得出版资格的文化公司、图书工作室或
万方数据第4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出版业的竞争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书商极具吸引力,而有些经营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的出版社会抓住这一漏洞,利用手中的书号资源与之进行交易从而获取经利益,这是消极经营导致的明确表现。4.2.3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地位不高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对于出版生产单位来说是出版生产力要素的能力要求。然而中国的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着实令人堪忧。在市场的应变能力方面,因为管理意识落后、市场化进程缓慢、思维不活跃和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图书发展的战略眼光也没有相应的加强;在创新能力方面,机构和产品创新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个人和组织的创新精神都严重缺乏,缺乏勤于思考的精神,有些出版业领导者为了自身的稳定发展,也会出现抑制创新思维不敢直面挑战风险的现象;在发展的能力方面,依旧延续作坊式生产模式,以政府为依靠,自我学习积累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差,只是简单的依靠一部分政策性图书或者对简单图书的加工和再生产,没有进入资本市场的资本,更不用提及资本运作或是并购市场等一系列现代化出版业经营的模式,禁锢思想严重,很难实现生产发行业务范围的扩张。一般来说,不注重消费者需求,市场定位不高的出版社还远未形成一个市场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4.2.4出版经营人才匮乏出版人才主要包括具有较强的选题能力的编辑人才,并且懂得企业管理出版中所包含的内容,包括开发和销售,他们是在图书出版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目前,中国的出版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总量少、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均,相对于大量的专业编辑而言,出版单位中专业的管理人员匮乏,符合出版产业经营要求的法律专员、财务、发行方面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并且普遍学历水平较低,达不到专业化管理人才的要求,这与以文化输出为主的行业极为不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出版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一点就是由于长期不重视图书出版实际业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居多,造成工作岗位的重复浪费,且从业者大多是由上级单位委任,面向市场招聘不足,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图书出版经营范围、方式等方面的本质决定的,并没有遵循市场规律来发展。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4.2.5缺乏国际文化运营的战略思想和经营手段多年来,许多在国内取得成功的作品和有极高声望的作家,一旦走入国际市场,就很难继续保持之前的风采。缺乏强大的竞争力使得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个在国际市场成功的案例,甚至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除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外,没有更多的作家或作品取得国际关注。而在国外却有很多典型的成功案例,例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霍金的《时间简史》等都在国际图书市场上掀起一阵文化风暴。近年来在国际图书市场中与中国相关的选题大约有一万多种,但多达90%的书是经由外国作者、外国出版社之手才成书出版的。这不难看出与中国有关的题材还是很有市场价值的,因为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有的文化底蕴对西方国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实际情况不容忽视,我们没有做到自己运作全过程的原因往往就在于中国的书籍大多缺乏国际视野,不管是从作者、编辑从业人员还是经营印刷发行人员都没有用心去研究国际读者的心理,只是一味的用中国人的视角去运营,不适应外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国外市场不了解,不清楚国际市场出版发展的趋势是我们版权输出过程中最大的困境。除了以上主观因素的原因,也不能忽视客观因素的存在。版权贸易逆差的存在与中国科技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出版物,来提升出版业从业者的素养,扩充对世界市场的认识。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上面,英语文化或法语文化本身就代表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不管是在世界观还是价值观上,出版从业者无需再去操心理解问题,中国与之相比,显然没有这种优势。文化的传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区域性和地方性,另一个是它的渗透性和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中国的书为什么难以打入世界市场的主流,主要在于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一些问题诸如语言、阅读习惯、思维方式、经营发行模式等等,都制约着我们国家的版权输出。例如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中医学、保健养生类书籍,销售十分火爆,不过仔细研究来看,在德国市场销售的此类书均来自德国人之手,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习惯,把这类图书按照专业图书归类,进行严格缜密的逻辑推理,充分了解市场并且具备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之后才会进入市场,而中国出版对分类
万方数据第4章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出版业的竞争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界定模糊,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就只能原地徘徊或者被人拒之门外了。虽然许多国内出版商热衷于把中国文学Dn-r-_生产成书,可还有很多顾虑,再加上中国的机构设置繁琐,没有权威机制的保驾护航,使得再高水平的文学作品也无法迈出国门,接受国际市场的考验。据统计,我国前五名的图书版权输出国家分别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澳门和新加坡。这些版权输出的主要特征是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同时与中国大陆的文化和当下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外文版的版权,虽然类似中介机构很多,但是由于翻译不当和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尚未形成规模。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的出版商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所在,也注意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开始进行诸多尝试,以实现自我突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只有建立国际文化运营的战略思想,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才能让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认真做到符合国际标准,按照国际可接受的操作方法操作,使中国出版物在国际市场中发挥自己的独特魅力。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第5章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思路5.1确立我国图书出版文化产业的理念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与矛盾进行了阐述,正确地揭示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思想的辩证关系。依据这些理论阐述表明出版业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功能,但必须有政策支持和足够的生产条件,出版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支持,再反过来为其服务。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即使意识形态不同,出版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由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制度来决定的,并反过来为其服务。中国出版业是党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个行业,肩负着开展宣传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任务,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民族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真理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面向现代化、国际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公民道德、文化和纪律意识,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加强公民道德、纪律规范、文化素养方面发展,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出版业工作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出人类社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中国革命的成功用实践证明了的其正确地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后来提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列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的结合产物,每一个新理念的提出都是结合原理以及之前理论,再通过现实经验所产生的,这些精神理论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当代世界和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加强改进政党建设,不断强大理论武
万方数据第5章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思路器,是社会主义体制中的中国对自我的完善与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的,是重要的发展理论,提出深入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动摇,才能构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国出版工作要主要遵循的任务。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为党在工作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尤其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都起着引导作用,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5.2完善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制度5.2.1健全图书出版法律法规在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我国图书出版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成里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发展壮大以及全球文化交汇密切的今天,作品复制简单化,再加上低廉的人力成本,图书的正规出版以及版权的保护面临着空前的风险。然而纵观我国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图书出版的相关立法少之又少,虽然有了以《出版管理条例》和《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图书出版保护法律体系,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问题却找不到相应法律条例去解决,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型困扰,政策制定也没有实时跟进,给图书的实际出版带来很多不便与困扰。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图书行政管理制度的探索,推动相关法规的完善,建设专业综合的执法队伍,创新执法手段并加快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健全图书出版法律法规,建立一个规范有序、成熟完善的图书出版氛围,这对我国的图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书出版乃至文化繁荣也将是划时代的进步。5.2.2加强政府在出版业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出版业的繁荣和这些成绩的取得有着各种因素,但政府对出版业的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政府除了用法律制度来保障出版自由以及低税率制度鼓励出版外,还针对出版业提供了很多的特殊资助,这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出版的方式反映了政府重视图书、作者、书店和图书馆在文化发展和传播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出版多样性的重要性,对中小出版社和书店进行特别的资助和扶持。在我国有大量的小出版社和独立书店,其数量要远远多于其他欧洲国家,由于市场因素决定了这些小出版社和独立书店大多设在大中城市,与出版集团和连锁书店共同生存和发展,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使出版业制度创新和发展理念更加繁荣和多样化。新闻出版业是内容产业,传播的内容是既有娱乐性质也有精神传递性质,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承载内容的载体具有物质性,因此图书出版的过程具有产业属性。在这些属性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其意识形态属性,这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以及党和国家维护社会稳定这些方面。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出版物的意识形态属性,则会抑制作者的创造力以及出版物的创新度,不利于出版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在意识形态属性上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又能保证文化创造力,是政府需要重视考虑的问题,对出版业体制创新改革的动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各个行业都在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做出适当调整,但是出版单位的性质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真正转变出版业事业单位性质不仅能使双方放下负担,还能使出版企业在发展中获得更多自由,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第二,出版产业发展的外部效应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提高其他产业的发展质量;第三,推动出版业体制改革,能有效提高各环节的创新意识,降低机会主义意识,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第四,创新制度使出版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最后,通过改革出版体制能够提高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有效的应对国际文化冲击,提升国家文化安全。为了促进出版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必须要加快创新制度改革,政
万方数据第5章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思路府需要从多个方面创新出版业法规和管理制度。5.2.3以出版资源整合实现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处在那个社会时期,出版物始终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出版业始终承担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将出版资源优化整合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围绕党中央核心理念,服务大局,要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找准发展定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展示自身价值。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宣传先进的思想理论,弘扬高尚的价值追求,倡导文明的道德风尚。另外要整合文化资源,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出版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不断整合资源并进行理论创新。它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引导人们不断地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增加新的理论价值、丰富人类思想的宝库。历史使命的诉求必然要求它所传播的学术成果应该具备原创性特征,在学术创新方面提出新思想和新论证。加强对出版业的集约化管理和资源整合,努力改变落后的、分散的经营模式,逐步完成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出版单位,表现出规模小、自主能力不足、管理落后等缺陷,仅仅依靠政府保护,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创新性或核心竞争力不强,造成抗风险能力和劳动力成本、业务能力的不断降低。因此,在国内外越来越严峻的竞争态势下,加强出版产业集约化管理和资源整合,成为国内出版单位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成为出版业改变落后的、分散的管理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档次、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当今要建立大型媒体出版集团,资源整合项目包括以下内容:将内容资源、实体资源以及印刷发行资源整个管理,创造一体化生产模式,共享作者和读者资源,并将信息技术、专业生产、分销渠道、声誉和品牌整合的资源整合放在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也不能忽视出版内容的版权保护。出版单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寻求突破。另外,建立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使出版单位的人才流动更加合理,根据个人的技能,增强工作的灵活性。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出版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出版协会之间的交流以减少行业内部摩擦,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在新的世纪里,每一个出版商都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新型企业管理模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大好形势。5.3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基本途径5.3.1开拓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创新选题在出版领域,选题是一个出版单位未来出版产品的一个总体规划,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版单位未来的发展之路。提高出版选题的质量,第一步就是做好优化选题策划工作。选题策划需要编辑人员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题材,并且全程把握出版流程,严格遵循出版政策的方向,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正规选题,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与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巩固马克思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把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变成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给当代中国社会赋予独特的时代特征。大力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出版业要多以开拓主流意识形态创新为题材,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5.3.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的内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期下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需要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定位,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坚定不移的理论
万方数据第5章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思路成果武装全党,汇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马克思主义的出版理论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马克思中国经典作家政治论著,对于原始转载和重新翻译,要经过缜密的研究,避免造成论著政治性与可读性关系的失衡。当下,出版物通常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不是过于重视政治导向就是过于重视阅读娱乐性,投资大、产量大、规模化的生产导致对读者真正的阅读需求知之甚少,造成投入大收益小、库存多销量少、品种多精华少的现象。未来的发展应结合马克思理论文化观和出版理论的研究,既尊重读者的阅读倾向,又能提高收益,减少残次品的生产,充分尊重出版物、读者和市场发展,使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版物焕发神采。5.3.3美化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出版物设计指的是艺术、工艺设计在书籍上的体现,包括书籍的外部设计和版图设计。出版装帧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出版物有最佳视觉效果,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享受书本带来的乐趣,它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按照造型艺术原理,对出版物在出版的各种要素之间进行组合匹配,设计优化方案,在印刷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创作。装帧设计美观的出版物不仅能让出版物的层次整体上升,还可以吸引读者眼球达到畅销的目的。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物中,内容具有较强理论性不易引起大众的兴趣,如果可以在装帧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必然会吸引读者的关注并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美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选题图书装帧设计不仅丰富了出版物的整体形象,也完好的保障了出版物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可侵犯性;既表现出独特创意的生动性,也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了新时代主流出版物在中国的发展。虽然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有相关的资金支持,但在出版物装帧设计方面也需要在经济能力范围内,节约设计成本,有创意但不浮夸。阅读品质优良的出版物对读者来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不仅可以得到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满足视觉的审美需求,这就是平面设计的魅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物的美化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并且充满活力的领域。美化马克思理论出版物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的装帧设计是推动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的特殊途径,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途径。5.3.4创新主流文化形态的出版载体随着生产水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物的载体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活字印刷、铅字印刷到广泛运用的纸质印刷,再到磁带、磁盘、光盘、软件、数据库、手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共同存在,出版物的载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每一种形式的出版物载体,都根据自己的特征赢得了不同人群的喜爱。21世纪出版业迎来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新载体给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200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携手,将冯小刚的第一部小说《非诚勿扰》用传统书籍、互联网、移动电话终端、手持阅读器阅读4种形式同步出版,开创了国内全媒体出版的先河。2009年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登陆中国各大院线,与其同名的小说也在同一时间在全球进行发布,全媒体出版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全媒体出版的概念可以用几次词组来解释:一个内容、不同的运营商、多种渠道以及同步发行。全媒体出版意味着除了依靠纸质出版物,还可以利用手持阅读器和其他移动终端进行无障碍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广大读者提供了最方便、最高效的服务。目前,整个媒体互动时代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出版。数字媒体的使用和传播,弥补了纸质出版和传统电子音像出版的不足之处,不断丰富着出版行业的内容和形式。5.3.5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出版物的发行渠道随着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分销渠道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图书出版单位主要的发行模式。主流意识形态出版物与一般出版物相比,同样需要依靠出版集团配发到全国各个省市的书店,只是主流意识形态出版物有可能会有一些单独的发行渠道。目前,一些出版单位因为实行集团化运作,将一个地区的出版单位中所有的发行部门组合重建,成立一个大型的发行集团。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类型的发行中心拥有各个出版单位的优势资源,集中力
万方数据第5章文化产业视域下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思路量办大事,能够及时发现市场规律再将市场有效的信息反馈给各个出版单位。不过虽然发行集团的管理模式已经有所进步,但也仅仅做到了简单重组和叠加式管理,创新理念仍需将强,要有能力整合集团理念、机制、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更好地发挥掌握优势资源的优势。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华书店是国内发行出版物的主要通道,甚至是唯一通道,近年来,省级新华书店集团正在逐步形成希望充分利用本省新华书店的网络覆盖面,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免去大浪淘沙的危险,稳定现有的图书市场的同时,积极扩展,从而实现做大做强的目的。另外,还有一批私人发行人以灵活的机制和管理手段,由最初的单一经营模式开始,逐步实行家族式管理的联合经营。这种模式不仅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更给特殊人群体验到了私人订制的感受。目前国内图书馆图书采购、统一配送的企业主要依靠的出版单位,私人购买,所以主流意识形态出版物的发行必须注重扩大私人渠道,充分利用民间渠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结论本文阐明了图书出版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对文化建设和图书出版业的实际需求贡献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党对出版行业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出版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国内外生存环境,在这各过程中出版业需要对发展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用出版业的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的牢固地位。文章主要探讨出版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和意义,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视域下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机遇。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创新的思维模式,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版研究,重视装帧美化设计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出版物的影响,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出版载体的创新,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出版物分销渠道。我国出版业是从事社会主义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现者。出版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建设视野下的出版业发展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出版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虽然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许多研究内容和视野角度有待于深化和拓展。
万方数据参考文献一、中文文献:[1]张建明.出版发行研究.2009(3).[2】周涤尘、谢珩.出版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45-51.[3]向新阳.试论出版文化.武汉:出版科学,2004(2).[4]杨善民、韩锋著.文化哲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5]出版广角.2008(11).[6]李健.试论转型期的出版文化.北京:出版发行研究,2005(8).[7]童诗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郑州: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汪晓军.出版人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北京:中国出版,2005(01).[9]9张传民.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13(3).[10]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郭爱民.出版企业文化的层次及特征.太原:编辑之友,2004(06).[12]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3]余敏.出版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14]屈义华、荀昌荣.中国书文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5】蔡艳丽.图书产业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16]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17]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18]柳斌杰.新闻出版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北京: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9]朱伟峰.打造国际一流传媒集团迫在眉睫.北京: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20]魏玉山.数字出版仍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北京: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21]吴瑁、苏超.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北京:人民日报,2009.[22]庄锡昌、鲍怀崇.世界文化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23]陈丽琳.企业文化的新视野.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4]江曾培.出版大变强,要走品牌路.北京:出版参考,2011(09).[25]文化部文件.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38号,2003.
万方数据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2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见:半月谈,2012(22):20.22.[2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肖莉.论出版产业发展中出版精神的坚守.长沙: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07).[29]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演进与新突破.上海:社会科学,2011.[30]张健.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突破及文化自觉.北京:求知,2013(1):10.13.[31]刘佳、黄建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珠海: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6):41硝.[3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3]【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4]【美】埃弗里特、E.丹尼斯、克雷格、L.拉美、爱德华·皮斯.图书出版面面观.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35]【美】小赫伯特·贝利.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6]【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7]【美】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0]【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二、外文文献:[41]EdwardBurnettTylor.111eOriginsofculture.NewYork:HarperandRow,1958.[42】PaulJBrmsted.Culturecooperation.KeynoteofthecomingAge.NewHaven:TheEdwardW:HazenFoudation,1945.[43】Eisen.hartDouglasM.PublishingintheInformationAge.aNewManagementFrameworkfortheDigitalEra.Westport.Conn.:QuorumBooks,1994.[44]Miaojingzhu.Organizational.Boundariesintransformation.China’SBookPublishingIndustryUnderEconomicReform,2000.[45]Jasonshinder.TheFirstBookMarket::whereandHowtopublishYourFirstBookandMakeItaSuccess.Johnwiley&SonsInc,2000...47..
万方数据参考文献[46】RobbetaBurk.E-bookdevicesandthemarketplace:insearchofcustomers.Libraryhitech,2001.(4).[47]LynnCine.BuyingelectronicthedevelopmentoftheelectronicbookmarketinacademicLibraries.LibraryCollections.AcquisitionsandTechnicalServices,2000.24.[48]LarryA’Samovar,RichardE。Porter.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2004.[49]ElaineBaldwin,BrianLonghurst,GregSmith,ScoRMccrccken,MilesOlgbOITI.IntroducingCulturalStudies,2005.[50]Chr.Hjorthandersen.AModeloftheDanishBookMarket.journalofculturaleconomics,2000.24...48..
万方数据致谢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其中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出版业意识形态方面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对出版管理系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我知道有很多有些方面有考虑不太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同学的帮助和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我的学位论文进展是不会有这么顺利的。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同学们的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在研究过程中我得到了家人和很多同学的帮助,是他们一直在关心我,帮助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跟他们相互交流、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使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对我对这份亲情和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到了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执着意志对知识的不断探索精神。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共同学习进步。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校园的快乐的学生生活就要结束,我即将离开学校走入社会。走入社会这所大学就要开始新的学习,不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会社会上的为人处世学会生存技能。学校养成的学习习惯为以后自己发展奠定了基础,我要感谢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教育我的老师和帮助过我的同学。学校是教一个人生存的技能和不断学习进取的方法,是教一个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一个人养成思考问题的方法。我无比热爱我的母校,感谢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澳大利亚图书出版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 澳大利亚图书出版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 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的现况-问题及启示
- xx-xx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共6篇)
- 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新千年来的中国出版业
- 两岸新闻传播论文范文-谈谈第四届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召开word版下载
- 出版业管理学论文范文-探索论地方政府在地方出版业发展中的意义论文
- 乌克兰出版业发展调研报告
- 图书管理学论文范文-简析图书出版业发展趋势及对编辑的要求论文
- 浙江省新闻出版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影响数字出版业发展的能动因素分析
- 中国出版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变革
- 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研究(I)
- 我国出版业发展与城市化的相
- 我国出版业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分析
- 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
- 财税政策改革对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试论古代书坊对出版业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