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50 KB
  • 2022-04-29 14:00:18 发布

我国出版业发展政策分析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我国出版业发展政策分析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竞争能力,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出版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强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改造使得各国出版业都受到深远影响,政府需要借此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产业升级;随着出版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对外开放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在出版产业中,我国出版产业在发展的规模、格局、质量和发展方式上,都与新闻出版强国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需要认清当前形势,培育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家不断深 入的出版体制改革,我国现代出版产业在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上要求更加科学、更具有创新性,并且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同时能够与国际接轨;在大部分出版社都已经从事业单位体制转向企业、集团,我国出版业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等等,这势必会对中国现代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策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现实,政府需要厘清我国出版业在新形势下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如何强化新形势下出版业在产业结构及制度上的调整和配置;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快发展,激发出版单位内在活力,加快其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如何在国际化的今天,加强出版业的整体实力,以提高我国软实力竞争,等等,都需要政府出台积极的政策给予扶持和引导,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本文以政府职能、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出版业相关概念的概述,分析出版政策发展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功能。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现有出版政策演变的梳理,归纳出我国出版政策的体系及主要内容,从而分析出其中存在的政策管理及政策本身的弊端和问题。同时,与其他国家的出版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并总结和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及启示。昀后,分析我国出版业政策制定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及宏观管理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出版出版产业出版政策V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PublishingindustryasanimportantpartofChina"sculturalindustryistoimprovethesoftpowerofChina"s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ndtomeetthepeople"sgrowing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resultinginanimportantimpact.Inthenewsocialcontext,althoughthepublishingindustryusheredinanunprecedentedperiodofdevelopment,butdevelopmentisalsoaccompanied byastrongchallenge.ITtransformationofthetraditionalpublishingindustrymakesthenationalpublishingindustryhavefar-reachingconsequences,thegovernmentneedstoactivelypromotetheupgradingoftraditionalpublishingindustry;Withthepublishingindustryisincreasingovertimeinsociallife,theopening-upeffortsareconstantlyenhanced.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thedigitalwave,manynewchangespresentedinthepublishingindustry,China"spublishingindustryonthescaleofdevelopment,pattern,qualityandmodeofdevelopment,thereisabiggapwiththenewspublishingpower,thegovernmentneedstorecognizeclearthecurrentsituation,tocultivat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thepublishingindustry;Withthestateofthedeepeningreformofthepublishingsystem,ourmodernpublishingindustryinmanyotheraspectsoftheoperationmechanism, organizationalstructure,enterprisesystemmanagementmodetremendouschanges,somanagementanddevelopmentmodelrequiresmorescientific,moreinnovative,andabletoadaptto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environment,withinternationalstandards;steeringsystemfromtheinstitutionsinmostofthePressGroup,China"spublishingtheindustryisfacingaprofoundtransformation,Atthesametime,thegovernmentalsoneedstochangeitsfunctions,toconcentrateonmarketsupervision,socialmanagementandpublicservicefunctions,andsoon,whichisboundtobeanimportantimpacton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modernChinesepublishingindustry,theGovernment"spublicservicefunctions,policiesandmeasuresput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Basedonthisreality,thegovernmentneedstoclarifyChina"spublishingindustrytoface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inthenewsituation. Howtochangethefunctionsofgovernment;howtostrengthenthepublishingVI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ndustryinthenewsituationin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institutionaladjustmentandconfiguration;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environment,stimulatetheinherentvitalityofthepublishingunit,tospeedupitsoperations,managementmechanisminnovation;howcosmopolitan,enhancetheoverallstrengthofthepublishingindustry,inordertoimproveChina"ssoftpowercompetition,andsoon,needthegovernmentintroducedanactivepolicytogivesupportandguidance,whichisthefocusofthispaperGovernmentfunctions,publicpolicyanalysistheoryasthetheoreticalbasis,throughrelatedconceptsoverviewofthepublishingindustry,analysispublishingthecontentofpolicydevelopment,elementsandfunctions. Combingthroughthereformandopeningup30yearsofpublishingpolicyevolution,summedupthesystemandthemaincontentofourpublishingpolicy,toanalyzethepolicymanagementandthedisadvantagesofthepolicyitselfandproblemsoutthere.Theaimofacomparativestudywiththepublicationpoliciesofothercountriesistosumupandlearnfromtheadvancedexperienceofothercountriesandrevelation.Finally,analysisofChina"spublishingindustrypolicymakersshouldfollowthevalueorientationandthemacro-managementexperience,thecorrespondingpolicyrecommendationsKeyWords:PublishingPublishingIndustryPublicationPolicyVII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第1章绪论.1?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1选题背景…………………………………………………………………11.1.2 研究意义…………………………………………………………………2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回顾21.2.1国外研究现状……………………………………………………………21.2.2国内研究现状……………………………………………………………31.3研究内容.61.3.1研究的重点难点…………………………………………………………61.3.2研究的创新点……………………………………………………………71.4研究思路.71.4.1研究方法…………………………………………………………………71.4.2可行性分析………………………………………………………………7第2章我国出版业相关概念92.1相关概念……………………………………………………………………..……92.1.1出版概念……………………………………………………………..…….92.1.2出版相关概念………………………………………………………..…….92.2出版业的界定……………………………………………………………..…..…102.2.1出版业的分类……………………………………………………..….…..102.2.2出版业的特征…………………………………………………………….112.3出版业政策的内涵…………………………………………………………….112.3.1我国出版业政策的发展特点……………………….…………………112.3.2我国出版政策的构成要素……………………………………………… ..142.3.3我国出版业政策的功能…………………………………………………..16第3章我国现有促进出版业发展政策及问题分析183.1我国出版业政策演变概述183.1.1增量发展阶段(1978~1991年)..183.1.2结构优化阶段(1992~2002年)..19VIII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3深化改革阶段(2003至今).203.2我国出版业政策与措施..213.2.1出版业政策法规体系..213.2.2出版业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223.3我国出版业政策与措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63.3.1政策管理问题273.3.2政策本身问题283.3.3出版法制建设问题………………………………………………………30第4章其他国家促进出版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及启示.314.1中外出版业政策的对比..314.1.1政策制定机构..314.1.2政府行为比较..324.1.3财政政策………………………………………………………………….324.1.4金融政策……………………..…………………………………………..354.2其他国家出版业政策制定的经验及启示36 4.2.1国外出版业的法律管理.364.2.2其他国家出版业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374.2.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出版业产业政策制定中的积极作用..374.2.4在出版业产业政策体系中积极引入政策评价机制……………………..38第5章完善发展我国出版业产业政策与措施的建议395.1出版业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395.1.1鼓励有效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395.1.2减少行政干预手段,采用间接引导手段……………………………….395.1.3注重功能性产业政策而不仅仅是提供倾斜性政策………………….405.2出版业政策制定的宏观层面建议405.2.1构建出版业政策综合管理体系………………………………………405.2.2增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意识…………………………………..….415.2.3增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成本意识……………………………………425.2.4增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系统意识………………………………….435.3出版业政策制定的其他具体建议43IX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3.1实施倾斜的财政税收和金融信贷政策……………………………435.3.2鼓励技术创新,推进转型升级………………………………………445.3.3制定鼓励出版业“走出去”战略………………………………………445.3.4完善出版人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45 5.3.5提高非政府组织在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45结论与展望.47参考文献49附录51致谢53X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选题背景出版业泛指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出版事业单位和出版企业单位,是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部门,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出版业作为生产图书、报刊等多种传播媒介的重要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其次,它是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为主体元素的特殊产业,具有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功能。近几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我国软实力竞争能力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2009年,出版业实现总产出10668.9亿元,增加值3099.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 产总值GDP的0.9%;2011年新闻出版行业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占核心文化产业的60%;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指出,2020年中国新闻业总产值将有望占当年全国GDP的5%,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到“文化产业”,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并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由此表明,我国新闻出版业已具相当规模,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政府对出版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政策扶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出版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体制上也实现了重大变化,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强大的挑战。在出版领域,信息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改造使得各国出版业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政府需要借此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产业升级;随着出版产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对外开放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在全球出版产业中,我国出版产业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格局,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上,都与新闻出版强国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需要认清当前形势,培育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家不断深入出版体制改革,我国现代出版产业在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在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上,要求更加科学、更具有创新性,并且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同时能够与国际接轨;在大部分出版社都已经从事业单位体制转向企业、集团,我国出版业面临着深刻的转1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型,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等等,这势必会对中国现代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策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现实,政府需要厘清我国出版业在后转制时代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如何强化新形势下出版业在产业结构及制度上的调整和配置; 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快发展,激发出版单位内在活力,加快其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如何在国际化的今天,加强出版业的整体实力,以提高我国软实力竞争,等等,都需要政府出台积极的政策给予扶持和引导,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1.1.2研究意义1丰富文化产业政策研究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政策”这一概念,标志着理论界开始对“文化产业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出版业的政策法规也是文化产业政策中的组成部分,所以,研究出版政策,既可以梳理当前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脉络,又能够丰富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成果,从而清晰、深入的把脉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2深化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我国出版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既具备产业经济 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属性。出版政策是国家为了发展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总和,所以出版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范围,因此对出版政策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和完善出版政策的制定,也是对公共政策理论的实际应用。3为中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制定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目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后改革时代的关键时期,面对已有的一些政策措施的不合理或不适应,现在需要更科学、更与时俱进的政策指引。所以,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政策的改革、发展、演变等等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出版业未来政策的制定和政府行为提供参考。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回顾2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1国外研究现状历史上昀早研究出版政策的文章是英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约翰?汉密尔顿(JohnMilton1608-1674)在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出 版产业的发展,对出版业采取积极强效的扶持政策,希望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竞争能力。在很多国家,都设有特定的学术机构、学术组织或是研究中心对出版政策进行专业且深入的研究,如纽约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佩斯大学出版系(佩斯大学出版专业的宗旨是利用当今成功出版人士的经验与专业技能来培养明日的出版业领导人才)、丹佛大学出版学院(丹佛大学出版学院成立于1976年,是美国第二个正式拥有出版教育课程的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负责对英国出版业进行指导的政府部门,它制定有关政策)、出版商协会(ThePublishersAssociation,1896年成立于伦敦)、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出版专业的网站,如《出版商周刊》杂志网站(//0>.)、美国商业媒体协会网站(//.)、英国出版商协会ThePublishersAssoeiation,简称PA,是有关英国图书、杂志和电子读物出版的民间协会,是代表着英国80%出版社利益的协调管理机构,等等。这些学术 机构及行业网站,为促进本国的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业务支持和专业服务。1.2.2国内研究现状1出版研究机构在我国,专业的出版研究机构在出版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和规模昀大的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2010年9月17日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隶属于新闻出版总署,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新闻出版专业研究机构。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的历史、现状以及趋势,为政府和业界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同时还承担组织制定出版业的相关标准,组织编撰、出版出版专业类书刊,发布国内外出版资讯、组织或承办出版界大型活动等工作。另外,国内一些高校的出版研究机构也是我国出版业研究的重要力量,为出版业在学术中的地位和影响起到关键作用。如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武汉大学出版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期刊研究所,等等。出版业内的行业组织也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出版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如“ 中国编辑3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等学术性组织,通过组织各出版单位的业务交流、培训和学习,及时沟通出版工作信息,收集广大出版单位及出版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有关部门为制定相应政策而提供参考。与出版研究机构、出版行业协会共同为我国出版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还有一些民营出版研究公司,他们在行业中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自1998年成立的,全球昀大的从事中文图书市场零售数据连续跟踪服务的专业公司??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直在图书产业中坚持走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很快奠定了自己在国内图书产业信息和咨询服务中第一供应商的专业地位。这类研究机构能够灵活面向市场,通过对一些现象和数据的科学分析,评估出版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存在的问题。其调查的结果和数据也可以作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参考。在出版领域,影响范围昀广、业务人员关注度昀高的当属行业内的报纸和杂志, 这些纸质媒体为出版行业的发展赋予了前沿、高效而又富有实际的研究意义。报纸类如《出版商务周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是行业资讯、出版信息、政策解读昀为丰富、出版人昀为活跃的纸质媒体。杂志类如《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等等,汇聚了出版业政策制定者、管理者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总结,对政策的解读,以及对研究成果的展示。《中国出版》立足于出版业,以“建构出版理论,活跃学术思想,积累出版文化,探讨改革途径,传播业内信息”为宗旨,在政策阐述、理论探索等方面具有高度权威性。这些出版行业报纸及杂志等纸质媒体,无疑为出版政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2国内出版政策法规相关研究成果方厚枢,魏玉山编著的《中国出版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政策比较全面的著作。本书对出版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较多涉及出版改革相关内容,为出版政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杨吉华的《文化产业政策》是一篇论述文化产业政策的博士论文,详实的解读了文化产业政策,尤其是针对有关文化产业政策相关问题的论述,更是为出版业政策的研究提供了实践研究的素材。2011年9月,林通、韩跃杰、赵跃峰在《我国出版业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从我国出版业与出版强国之间的差距及传统出版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转变观念、政府4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职能部门应因势利导、适应竞争且勇于竞争、提高企业管理者管理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等具体对策,期望能够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008年,刘定国在《我国出版产业现行规制的缺陷与重构》一文中,提出我国出版产业规制存在对产业属性重视不够;过分保护巳进入者利益,竞争不够;简单化认定内容优劣,抑制市场需求;出版物品价格规制条文缺失,价格体系混乱等问题。应通过实行出版登记制度,创新进入规制;取消书号限制,创新产量规制;健全价格体 系,创新价格规制;规范政府管理,创新政府服务等措施,重构我国出版产业规制。2010年,王关义在《中国出版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变革》中提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中国出版业发展速度快,总体规模显著扩大;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出版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日益逼近;我国尽管可以称得上出版大国,但却不是出版强国。我国传统的出版管理体制面临极大挑战,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出版构成巨大的威胁,必须加快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以适应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趋势。2010年,黄先蓉、黄媛、赵礼寿在《中外出版政策比较研究》中提出,各国政府及其他组织在发展本国出版业时,都会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出版业的发展。在文中从政策制定机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外贸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比较。2010年9月,吴培华在《后改制时代中国出版业面临的问题思考》中提到,转企 改制不是目的,改革是为了发展,出版社改革真正的难点不在于注册为一个公司,而真正的重头戏是在后改制时代,这才是出版业改革的关键。从宏观的出版业到中观的出版集团,再到微观的出版社乃至于每一个出版人,都应该认真去思考如何经过转企改制让中国的出版业做大做强,让出版社持续、快速发展。这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出版企业、出版人去探索和实践。杜建华在《试论我国新闻出版业软实力现状与发展之路》提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新闻出版业自身的制度条件、产业格局、市场体系和增长方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规模、格局、方式、质量上与新闻出版强国存在较大的差距。以至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只输出电视机,但不输出思想与价值观”。文章指出我国新闻出版业软实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对外贸易逆差严重、创新能力差、发展战略的滞后性和不明确、创意人才匮乏、体制机制不适应,等等。提出在物质层面加强新闻出版业“硬实力” 建设;在制度层面建设合理科学、规范有序的新闻出版软5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实力发展机制;在思想内容层面传播中国文化,提倡自由自主表达。2011年,黄宪蓉、赵礼寿、甘慧君在《提高我国出版政策水平的思考》中提到,出版政策是出版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出版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我国出版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面对现在复杂的出版环境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出版政策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出版业的实践情况,建立自身的出版政策管理体系,来处理这些问题。张新华在2010年9月出版的《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一书中,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上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魏彬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府管制探析》一文中,从分析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府管制活动的特点入手,探讨目前政府管制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并从法律制度作用的发挥、新型激励措施的采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3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整理归纳了2008-2012年发表在出版权威核心期刊《中国出版》上的文章,选取其中878篇,按照出版改革、出版管理、出版经营、出版政策法规及其他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情况如下:表1.1国内相关研究情况主题数量(篇)所占比例出版改革类394.44%出版管理类374.21%出版经营类687.74%出版政策法规类192.16%其他71581.43%如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出版类研究成果中,经营类所占比例较大,为7.74%,而出版政策法规类的研究仅为2.16%。与此同时,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出版模式的推陈出新,有关数字出版、跨媒体出版等新兴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而新事物的 诞生,却少有人问津应与之配套的政策的转变或制定,这也体现了我国出版政策的滞后性。1.3研究内容6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1研究的重点难点本文针对出版政策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宏观的概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政策制定及实施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从中分析既往及现有出版政策与措施,进而寻找诸多出版政策与措施中与出版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出版业改革有悖的地方,同时通过对比国外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发达国家的出版政策、产业特征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为我国的出版业发展、出版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思路和参照。写作过程中,根据前面对出版政策相关论文在整体出版业研究成果中的比例调查,出版政策一类的文献和材料一是因为数量少,对收集及阅读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二是因为此类政策解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较早时期的论文研究的借鉴意义不大。这 也造成了一定的写作难度。针对本篇论文,因需要对出版业相关管理者、专业研究人员、出版工作者等群体做深入访谈,但对出版政策这一相对专业的主题,对其能够深入了解、解读的人相对较少,因此调查和访谈对象成为论文写作的困难之一。1.3.2研究的创新点在出版领域内的研究状况,与出版政策相关的文章和研究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出版业转企改制实施之前。然而在转企改制之后,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无论是产业属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版单位的角色转换还是出版集团的风生水起,等等,都在考验以及检验着既有出版政策措施是否能够跟上改革的步伐,而且在这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出版政策与改革后的出版业状况不相适应,甚至阻碍其发展的现象。本文在对出版政策进行深入梳理及研究过程中,把握到了这一时间节点,不仅考虑到转企改制这一重大变革后的出版业崭新的局面,也融合进国家大的文化产业环境的变化,即“十七大”之后,“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 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良好发展趋势。在目前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尚有哪些亟需解决的政策问题需要与之配套发展,这也是本文考虑的创新视角之一。1.4研究思路1.4.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中外出版业发展及政策管理的比较研究、出版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等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得出本文研究的资料支持。(2)访谈法。通过访谈谈等方式调查出版工作者、出版管理者及出版产业研究7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者对我国出版业演变、制定、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认识,通过整理和分析得出完善我国出版业政策制定及管理的建议。1.4.2可行性分析(1)论文研究有相关理论可以参考和借鉴,在前期完成急需的资料搜集的初步阶段,为后续研究做好基础。(2)在MPA学习过程中积累了相关知识的方法和理论,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待研究的内容和思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3)后期涉及的资料收集、访谈等方式方法,有较为便利实施条件,因本一直 人在出版行业工作,既便于查阅资料,又便于与出版院校及研究领域的专家、老师进行了解与沟通。8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我国出版业相关概念2.1相关概念2.1.1出版概念中文“出版”一词,英语为Publication,源于古拉丁语Publicatus,本义为“公之于众”。出版概念的内涵是随着印刷技术和社会历史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出版界定为一种涉及印刷品的选择、编辑和销售的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英国1989年的《牛津英语大辞典》认为,出版是指“发行或向公众提供抄写、印刷或其他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照片、诗歌或是其他作品”。国内许多论著中称其为出版行业或出版事业,归纳其为生产传播出版物的各个出版单位及其设施和活动的总称。《辞海》和《出版词典》中解释为“出版事业”,认为 出版业是组织著作物生产或收集整理已有著作物,使其转化为出版物的社会生产部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第一版)中提到:出版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泛指出版企业单位(包括出版、印刷、发行)、出版事业单位(包括出版教育、研究部门)和出版行政管理机关(包括出版企业和管理部门);狭义就是指出版企业。西方国家一般将出版行业称为“出版业”或“出版商”,较少用“出版事业”的说法。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指出:出版是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综上所述,现代出版从广义上来看,是集出版、印刷、发行于一体的社会活动。2.1.2出版相关概念①出版业和出版事业。由于出版业表现为出版活动和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特征,1950年,政务院作出《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明确提出要把出版业当成新中国的一项崭新事业,加速发展。根据1991年《出版词典》的解释,出版业又称出版事业,是组织著作物生产或搜集整理已有著作物,使之转化为出版物的社会 生产部门。出版业包括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重性的内容,它的直接产品,即出版物,就其本质意义来讲,是生产负载品,这也是和中国的出版政策紧密相连的。②出版行业。出版业在国内许多论著中被称为出版行业或出版事业,是生产传播出版物的各个出版单位及其设施和活动的总称。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将出版机构归入事业范畴,把出版产9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品和出版服务视为公共产品。于是,国内很多对出版业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编辑学以及出版、发行、印刷管理等具体出版实务方面。2.2出版业的界定关于出版业的正式定义,出现在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其中将出版业定义为:包括图书、报刊等纸介质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生产和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出版业态,动漫、游戏,新闻出版产业,印刷复制产业,新闻出版流通、物流产业等几方面。结合出版的定义和内涵,可将其归纳为编辑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营销三大基础产业,以及纸张、物流、版权等相关产业。其中,编辑出版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等传统出版行业,还包括电子和网络等新兴行业;印刷复制则包括印刷企业、设备生产、电子出版设施设备制造等行业;发行营销包括出版物的批发、零售网络销售等。与出版活动密切相关的出版创新、版权交易、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等活动,与出版相关的公共事业、社会活动,以及管理、政策、协调等政府活动也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因此,出版业是一个横跨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从以上对出版含义的定义上看,出版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那样的构成单一,而是由许多不同的物质载体构成,如印刷、复制、发行等出版环节,兼具工业、商业等不同 属性;报刊、互联网、音像业等又分别具有有别于出版的行业特性。这些属性及特性,与出版业的关系既紧密联系又互有区别。所以,出版业作为出版政策的作用对象,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产业。同时,出版政策也是一个复杂的政策体系,这就要求出版政策既要涉及出版业的总体政策,也要涉及出版业中具体行业的政策,如印刷政策、复制政策、发行政策,等等。2.2.1出版业的分类①以出版周期和发行的速度为标准,可划分为图书、期刊、报纸、即时出版等出版产业。②以出版内容的记录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文字、图片、多媒体、游戏和动漫等。③按照出版、印刷、发行的内容、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与否,还可以分为创新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10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④以出版产品到达受众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分为有形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 版、手机出版等。⑤以出版内容的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大类别。2.2.2出版业的特征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占到其核心层的60%,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主要有:①重点在内容。出版实际上是一种内容产业,其核心价值也是内容。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出版,都是以内容的创造、生产和传播为主要任务,所以内容为王是出版业昀重要的特征。所以无论出版的产品和传播方式怎样变化,社会和公众对内容的需求和要求会一直存在。②创新和技术是有效支撑。在出版业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出版格局和出版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断的催生新产品、新媒体、新企业和新行业的出现,带动了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使出版业进入了一个调整和发展的新阶段。 ③双重属性。出版业既具有意识形态,又具有产业属性。从出版产品的性质和功能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具体反映,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虽然它是精神产品,但仍是商品,它的运作方式仍是经济行为,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因此,出版业的发展,要兼顾两个属性,追求两个效益。④关联性较强。根据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标准,出版业应该是一个高度关联和影响带动作用较大的产业。因为它横跨第二、第三产业,以后者为主。前者影响较大的产业主要有造纸和电子设备制造等,后者关联新闻、广告、电影电视等内容产业,是一个高度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兴文化产业。2.3出版业政策的内涵出版政策即是指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鼓励、规范出版业发展的一些列政策法规的总称。本文中描述的我国出版政策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主要是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政策伴随整个社会和出版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所具有的特点。2.3.1.我国出版业政策的发展特点11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政治性??从政治化政策向产业政策转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出版业受特定时期影响,形成了“一切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化出版政策,出版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价值被淡化甚至否定。正是由于出版业自身的非经济属性,以及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行业特点,导致这种“政治性”持续长久,而且一旦某些问题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上升到政治的高度,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1978年7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出版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报告》指出:“出版工作要反对脱离政治倾向,又要避免对为政治服务做狭隘的理解。”“不能任意上纲,把作品中的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搞成政治问题”。199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报告》,提出 深化出版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出版规律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封闭性??从保守性政策向开放性政策转变由于我国国情以及出版业的事业属性,政府及相关出版管理部门对出版业的发展设置了许多规范,试图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也是出版政策制定的原则及目的。比如西方国家的出版业准入,大多采取等级制度,而我国一直执行严格的预审制度,出版市场的准入壁垒相对较高。1982年7月,文化部下发《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一主三多一少”的图书发行体系,要求加快发展集体、个体书店。1988年,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立“三放一联”的图书发行经营机制,进一步赋予民营发行企业二级图书批发权。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刷、发行和新闻出版业广告经营等领域。2011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 发展规划》,强调要“扩大对内开放,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地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对内开放同时,出版业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引进外国出版物版权、输出版权、参加国际书展等对外交流活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逐步放宽对外资进入的限制。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等几部委联合颁布《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对外资进入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的印刷、复制、发行等领域的程序、条件予以规范。在引进外资的同12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政府实施出版“走出去”计划。2012年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制定了近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