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13 KB
  • 2022-04-29 13:58:31 发布

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现状及思考China"sorganicsiliconindustrydevelopmentandthinking刘卫平(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市276021)(Shandonghongri-acronchemicaljointstockcompany,ltd,LinyiShandong276021)摘要:介绍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现状,国内有机硅单体的主要生产厂家及相应生产能力,国外有机硅主要生产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设有机硅装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并提出发展有机硅行业的几点建议。关键词:有机硅,单体,新安,星火,道康宁,瓦克,GE,信越中图分类号:TQ264.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4369(2007)07-0000-00Abstract:OnthecurrentdevelopmentofChina"sorganicsiliconindustry,themajordomesticmanufacturersofsiliconemonomerandcorrespondingcapacitySiliconemajorforeignmanufacturingenterprisesin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mainland.madeanumberoforganicsilicondevicesshouldbenoted,andthedevelopmentoforganicsiliconindustrySuggestions.Keywords:siliconmonomer,Xin’an,Xinghuo,DowCorning,Wacker,GE,Shinetsu1国内有机硅行业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产品消费国;同时随着国内有机硅技术的逐步成熟,我国有机硅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许多企业都把有机硅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各地纷纷上马有机硅项目。目前国内有机硅生产、开发和建设企业情况如下:1.1国内主要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1.1.1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蓝星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下属江西星火有机硅厂、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等有机硅的生产和科研机构、法国罗地亚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2005年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拥有一套20kt/a和一套50kt/a的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通过技术改造,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100kt/a。该公司于2004年12月开工建设100kt/a有机硅单体项目,目前项目建设进入后期,装置投产后可使星火化工厂的有机硅生产总能力达到200kt/a[1]。200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了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罗地亚公司合资建设的有机硅单体及后加工项目。该项目拟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建设,建设规模为400kt/a有机硅单体及后加工产品;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00 kt/a有机硅单体及后加工产品。项目总投资470912万元;其中,一期总投资278783万元,注册资本92928万元,占总投资1/3,由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罗地亚公司三方按35:40:25的比例出资。合资期限30年[2]。2006年10月26日蓝星又宣布收购法国罗地亚公司的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项目,从而使蓝星的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达到420kt/a,跃居世界第三。罗地亚公司有机硅单体年生产能力220kt/a,规模在全球名列第五,拥有6%的全球有机硅产品市场份额,其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3000多个产品、500项专利[3]。1.1.2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1984年分别从北京化工二厂和吉化公司引进技术,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合作,陆续建成了3台流化床,目前有机硅单体总产能达100kt/a。该公司于2006年11月启动了100kt/a有机硅单体项目建设,估计明年末或后年建设完成,届时将拥有200kt/a的产能[4]。1.1.3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电石厂6 该公司目前拥有50kt/a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未见扩大能力的报道。1.1.4江苏梅兰集团该公司以氯碱工业为基础,延伸到氟化工、硅化工等行业,目前该公司拥有25kt/a有机硅生产能力,技术来源于俄罗斯。下一步,江苏梅兰集团准备建设200kt/a有机硅单体项目[5]。1.1.5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2006年7月底,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kt/a有机硅单体项目在衢州高新园区投入建设。浙江中天项目计划第一期投资6亿元,建成年产60kt/a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第二期再建100kt/a以上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同时开发有机硅下游产品[6]。1.1.6浙江合盛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其总公司集美公司为一家房地产企业,企业所在地为浙江嘉兴。项目总规划为120kt/a有机硅单体,总投资额为9000多万美元,注册资本6000万美元,占地约27ha,建筑面积9万m2,其中一期60kt/a机硅混合单体项目目前进入施工后期,估计2007年建设完成[7-8]。1.1.7山东东岳集团该公司以氟化工为主体。2006年7月该公司的400kt/a有机硅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为45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为200kt/a有机硅单体(二甲基二氯硅烷)装置及其配套装置,将于2007年12月建成;二期工程将于2009年12月建成[9]。1.1.8山东金岭集团公司该公司位于山东东营,前期主导产品为油田助剂,目前业务涉及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油田化学等多个领域。公司准备从2006年开始建设120kt/a有机硅单体项目,其中一期工程为60kt/a[10]。1.1.9宏达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目前我国三大热硫化硅橡胶生产企业之一,有报道说该公司与俄罗斯化学与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俄方的技术建设产能30kt/a的甲基氯硅烷装置[11]。1.1.10平顶山煤业集团该公司下属的开封东大化工有限公司提出的年产60kt/a有机硅单体项目经过专家的评审,已顺利通过了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即将付诸实施。该项目的总投资预计为4.78亿元[12]。1.1.11北京化工二厂该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有机硅生产的企业之一,但目前由于公司要迁出北京,有机硅装置已经停止生产。1.2国外公司在中国的情况国外有机硅生产企业主要有美国道康宁、GE,日本的信越、法国罗地亚、德国瓦克、德固萨公司。由于发达国家的有机硅工业已度过了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国外有机硅生产商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除了通过进口方式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外,还通过设立贸易机构和投资建厂来降低进口产品的经营成本,目前在国内设立有机硅生产、研发、销售企业的国外公司主要情况如下:1.2.1道康宁公司6 该公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有机硅生产企业,早在1973年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分别在上海、北京、成都、广州及香港设有办事处;在上海松江区设有生产基地和应用服务中心,并成立道康宁(上海)有限公司,道康宁(张家港)有限公司,从事道康宁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针对中国有机硅市场的巨大需求,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与瓦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宣布,其合资生产企业道康宁(张家港)有限公司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将在华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硅氧烷生产基地。该项目为400kt/a有机硅,并于2006年9月在张家港开工建设。这是对国内有机硅企业的最大威胁[13]。1.2.2GE公司2006年9月14日,GE公司宣布与阿波罗投资公司签署协议,出售包括有机硅和石英业务的GE高新材料集团,由此,GE公司的有机硅业务归属阿波罗公司,而此前GE公司与东芝合资成立的GE东芝有机硅有限公司在国内共有四个有机硅生产厂,分别位于上海外高桥、松江、深圳、南通,涵盖了有机硅的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其中南通企业为该公司在华规模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厂,生产规模约20kt/a,产品几乎包括所有有机硅产品线(即弹性体、硅油、密封胶等等),总投资7800万美元(约合6.3亿人民币),预计于2007年底正式投入使用[14-15]。1.2.3瓦克公司瓦克(WACKER)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市的全球性化学品公司。其主要业务集中在有机硅、聚合物、半导体、多晶硅和精细化工品等,尤其在硅材料开发方面有所建树。瓦克公司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技术中心,2003年将大中华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浦东,2004年初又在上海张江建立了有机硅乳液生产基地,2005年10月和广东顺德的德美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德美瓦克有机硅有限公司,2006年9月份,和道康宁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道康宁(张家港)有限公司在张家港开工建设400kt/a有机硅装置。该公司还在上海、北京、广州、顺德、香港和新竹设有6个销售办事处[16-19]。1.2.4信越集团日本信越化学公司在国内主要从事有机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早在1993年就进入中国,成立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从事有机硅橡胶加工品的生产和销售,在1999年设立信越聚合物(上海)有限公司,2002年设立浙江信越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从事有机硅产品的生产,2003年设立信越有机硅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从事有机硅产品的销售[20]。1.3国内有机硅下游生产企业在有机硅上游企业大发展的同时,有机硅下游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在热硫化硅橡胶领域有镇江宏达、深圳天玉以及被后来的外资并购的深石化、南京东爵等龙头企业;在室温硫化硅橡胶领域,有广州白云、杭州之江、成都硅宝等知名企业;在硅油深加工领域,有浙江传化、广东德美等上市公司[21]。2建设有机硅装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由于目前国内有机硅市场需求超出供应,原有生产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能力;部分其它行业的企业也看好有机硅的良好发展前景,纷纷对有机硅行业进行调研论证,有意或已经着手投资新建有机硅生产装置;国外公司更是依靠先进的技术、较高的管理水平、灵活的经营手段和品牌信誉与国内企业展开激烈竞争。对于建设有机硅生产装置,特别是单体生产装置,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尽量论证,通盘考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该项目建设。2.1技术方面有机硅单体生产是一个技术密集型项目,如果没有可靠和全面的技术保障,很难做到装置的顺利投产,并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这一点从国内企业的发展就可以明显看到,国内第一套万吨级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从1987年开始建设,期间试车几十次,每次投资几百万元,至1997年才全面投产,中间经过了近10年时间,也致使企业被拖垮兼并;而从第一套万吨级装置全面开工至第一套5万吨有机硅装置建成投产,也经历了7~8年的时间。江苏梅兰的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经历了长达半年多的试车以后,生产才有所稳定。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储备和技术实力,很难顺利的建设和运行好有机硅生产装置。6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国内较成熟的装置规模是50~60kt/a。虽然目前有很多100kt/a的有机硅生产装置处于在建阶段,但有的并不是单台装置。有的技术来源于国外,有的是本身在有机硅行业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方面多年的技术积累。装置规模放大伴有一定风险性。从装置的规模和技术的可靠性来看,欧美公司有较大优势。在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方面,主要表现在氯甲烷反应釜生产能力、流化床生产能力、催化剂选择性及产品的消耗方面。从有机硅下游产品的开发来看,由于国内对有机硅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单体生产及下游产品生产和应用分属不同部门,造成科研开发力量分散、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产品上下游脱节。目前国内有机硅产品品种仅有几百种,而道康宁公司的有机硅产品就超过7000种,每年还有几十种新产品问世。对于技术含量高、利润高的产品,由于国外公司基本是卖产品不卖技术,因此很难获得国外公司技术;而且国外公司以其优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办公条件等等优势,对国内有关人才产生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国内人才资源流失,制约民族工业发展。对于国内公司,由于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之间也形成一定技术壁垒;因此,新建企业很难获得成熟可靠的技术来源。2.2原料方面有机硅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甲醇、氯化氢和金属硅。对于甲醇,目前国内甲醇建设方兴未艾,目前的市场价格也维持在高位,有的地方价格超过3500元/t;氯化氢属于不便运输的产品,一般由有机硅企业自己配套生产;对于金属硅,由于价格较高,电耗很大,目前国内主要集中于电力资源丰富、电价较低的西北等地生产,因此,如果建设有机硅装置,应当有稳定的有价格和质量保证的原料供应,才能保障生产。2.3资金方面有机硅单体生产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按10kt/a装置需投资一亿概算。而目前新建装置的规模基本都在50kt/a以上,也就是需投资5亿元左右,这是小企业难以承受的。有机硅单体生产虽然投资大、利润高,但相应地风险也大,企业应慎重考虑。如果项目失败,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但如果犹豫不决,也可能丧失良机,错过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2.4市场情况从以上有机硅单体生产或准备生产的企业规模来看,国内已建和准备建设的有机硅单体规模合计超过2500kt/a,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当然其中处于观望或准备后期建设的装置也很多;但如果市场继续看好的话,这部分装置的建设也会很快付诸实施。因此对有机硅项目建设应采取审慎态度,明确与其它企业相比,自身在技术、市场、原料、资金、研发等方面否拥有较明显的优势,综合考虑,才可做出决策。3几点建议对于国内有机硅工业的发展,技术是关键,在技术上首先要做好装置的放大。有机反应不同于无机,很难做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装置放大,这从我国有机硅工业的发展也能看出;特别是反应器的放大,在没有国外技术来源的情况下,只能逐步放大;同时还要做到高收率、低消耗、长周期稳定运行。同时,对于有机硅生产过程中高选择性长寿命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对于高质量硅粉的研制和开发也应有所突破,才能保证有机硅装置的竞争力。对于国内有机硅行业的科研、生产相脱节,科研力量分散的情况,建议进行整合,防止重复投入和开发,并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形成良好发展机制。目前国内有机硅单体装置建设项目较多,但在下游产品开发上存在不足,产品品种、产品性能及产品应用方面和国外公司差距较大,应与市场结合,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增加产品品种、扩大应用范围。6 参考文献1佚名.星火厂全力以赴搞好10万吨有机硅项目建设.http://www.china-bluestar.com/cn/pop/pop.asp?infoid=767,2006-05-222佚名.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与法国罗地亚公司合资建设有机硅单体项目已获核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dpc.gov.cn/wzly/wstz/wstzgk/t20060510_68381.htm,2006-05-103 陈钢.蓝星并购罗地亚惠及星新材料. http://www.stockstar.com/stock/darticle.asp?id=GA,20061030,00358190,2006-10-304佚名.新安化工启动建设1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http://news.chemnet.com/content/2006-08-22/178173.html,2006-08-225佚名.前三季度全市实施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60个项目单体投入首破10亿元.泰州新闻网http://www.taizhou.gov.cn/News/NewsList.aspx?CategoryID=65 ,2006-10-316佚名.我国有机硅产业发展前瞻.http://www.qrx.cn/reference/newsdetail.asp?bh=61083,2006-9-13, 7周土法,叶秉海.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五”时期经济发展概况.浙江石油和化工网http://www.zjpci.com/info_show.asp?newsid=2535,2006-09-138佚名.杭城房企开辟"新战场"多元化经营探寻救场之策.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5/11/17/006369892.shtml,2005-11-179fhf.东岳集团40万吨/年有机硅项目开工奠基.http://info.chem.hc360.com/html/001/001/014/148602.htm,2006-07-1010佚名.山东金岭集团拟建循环经济工业园http://info.chem.315.com.cn/info/2006/06/12/cec3eb67611ae1a62a11af68e134ffac.html2006-06-1211佚名.2010年中国有望成为有机硅单体净出口国.国际化工网http://www.wchem.com/News/Detail/11331.html,2005-10-1412佚名.东大化工有限公司拟建6万吨/年有机硅项目.http://www.jschemnet.cn/news_detail.asp?pid=30908,2006-11-0313佚名.中国有机硅单体行业生产分析.中国有机硅信息网http://www.cn-silicone.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8,2006-11-0914佚名.阿波罗公司投资收购GE有机硅高新材料集团.2006-9-25中国聚合物网http://www.polymer.cn/Html/IndustryNews/2006-9/2515佚名.GE东芝有机硅公司在南通兴建有机硅新厂.中国有机硅信息网http://www.cn-silicone.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02006-11-0916佚名.德国瓦克将在华追加2.5亿欧元投资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n/200501/20050100336570.html,2005年01月20日17佚名.瓦克化学未来将在大中华区再投3亿美元现代涂料与涂装网http://www.mcpn.cn/search/index.asp,2006-10-2018佚名.瓦克化学由私营有限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现代涂料与涂装网http://www.mcpn.cn/search/index.asp,2005-12-619佚名.德国瓦克和德美共同开发中国有机硅市场现代涂料与涂装网http://www.mcpn.cn/search/index.asp,2005-10-146 20信越集团网站2006-12-05http://www.shinetsu.co.jp/cn/profile/asia.shtml21刘群.自主创新破除垄断坚冰我国有机硅产业发展报道之一.中国化工报,2006-09-08第二版收稿日期:2006-12-07。作者简介:刘卫平(1972-),男,工程师,现在公司技术开发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E-mail:LWP163@126.co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