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6 MB
- 2022-04-29 13:59:3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白银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析与预测孙文鹏中国梦·白银情——白银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研究中共白银市委党校副教授白银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孙文鹏
内容要点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界定及背景研究二、白银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现状分析三、白银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压力与困难解剖四、白银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方略探究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作为经济核心区内的白银市如何迎头赶上、跨越发展,真正成为甘肃发展的“领头雁”,是值得认真思考并加快设计的大问题。
据初步统计,2011年,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3%,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83.2%低20.2个百分点,比全省66%低3个百分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界定及背景研究
“小康”——语出《诗经》。《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郑玄笺:“康,安也。”后来,《礼记》将“小康”阐述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
“小康”——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用“小康”概念,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后来,他又把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一千美元。
进入新世纪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在中国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过渡性阶段,它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又不同于温饱阶段,还不到发达阶段,是富裕前接近富裕的时期。其起点是2001年,标志是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下限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曾经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全面”是指所建设的每一个目标都必须达到其相应底限的水平值。“全面小康社会”不单纯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内容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等。
“小康社会”与“小康生活水平”的差异第一,主体和范畴扩大了“小康生活水平”,是以物质生活为核心的一种温饱有余、薄有资产的生活水平状态,落脚点在人们的衣、食、住、用、行五个方面,内涵的界定不是十分清晰;“小康社会”,是作为一种高层次目标即社会状态来规定的,其范畴有经济基础,也有上层建筑。第二,建设对象的内涵加深了,外延拓广了“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建设或实现“小康之家”,就对象的理解多集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家庭”和“个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从“家庭”的衣、食、住、用、行深化到社会的物质和意识,外延“家庭”拓展到“社会”群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
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实现工业化、乡村社会实现城镇化、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它不仅包括经济的内涵,也包括政治、文化的内涵,既涵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涵盖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提高。
二、白银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现状分析
甘肃地处祖国大西北,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裹挟为一个狭长地带。全省4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多为高原山地、戈壁沙漠。由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许多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甚至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知穷而图变,知耻而后勇
从“绝对贫困”,到“解决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在全面小康的坐标上,甘肃处在什么历史方位?
“家底”——甘肃在全国的排序中,三项主要指标列“倒数”,分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全面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按照国家新标准测算,甘肃贫困人口达到1300多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0%,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0。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小康进程报告,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经达到83.2%,而甘肃仅仅是66%,差了17.2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每年平均增速必须达到3.4%,而前十年我们只有1.73%,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大类23项监测指标中,我省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等6项指标差距较大,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
省情——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积大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层次、文化发展实力、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和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再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兰白都市经济圈”里的白银市,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又如何呢?
据初步统计2011年,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3%,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83.2%低20.2个百分点,比全省66%低3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方面。2011年白银市经济发展实现程度59.7%,比2010年提高5.4个百分点。从反映经济发展的5项具体指标看:人均GDP达到了15823元(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为50.4%,比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87%,实现程度为34.8%,比2010年提高2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9%,实现程度为62.8%;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40.5%,实现程度为67.5%,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失业率为3.01%,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社会和谐方面。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53.5%,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反映社会和谐的5项具体指标看:基尼系数实现程度为56.4%;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实现程度为0;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74.44%,实现程度为47.8%,比2010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71.5%,实现程度为79.4%,比2010年提高9.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115.61%,实现程度为39.1%,比2010年提高39.1个百分点。
生活质量方面。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69.2%,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从反映生活质量的5项具体指标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04元(2000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为42%,比2010年提高3.3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为41.9%,实现程度为95.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15.2平方米,实现程度为5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42‰,实现程度100%;平均预期寿命为74.03岁,实现程度为98.7%,比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民主法治方面。民主法制的实现程度90.7%,比2010年下降2.9个百分点。从反映民主法制的2项具体指标看: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为87.4%,实现程度为92%;社会安全指数实现程度为89.7%,比2010年下降5.9个百分点(主要是工矿事故死亡人数增加所致)。
文化教育方面。文化教育事业的实现程度47.4%。从反映文化教育的3项具体指标看: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展不快,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慢于经济增长,占GDP比重比2010年有所下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为13.6%,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比重为7.67%,实现程度为47.9%;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1年,实现程度为81%。
资源环境方面。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65.9%,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反映资源环境的3项具体指标看:单位GDP能耗为2.56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不变价格),实现程度为32.9%;耕地面积指数为101.01%,实现程度100%;环境质量指数实现程度为76.6%。
三、白银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压力与困难解剖
(一)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省上初步评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434.36亿元,同比增长14.8%,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18亿元,增长8.62%;第二产业增加值248.6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136.58亿元,增长14.04%,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目标任务。三次产业结构为11.32:57.23:31.45,与2011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06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城镇人口69.39万人,城镇化率为40.5%;2012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71.42万人,城镇化率为41.54%。城镇化率是全面小康监测23项指标之一,目前与全面小康60%标准值相差较大,白银要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城镇化率年均需提高2.2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3.8万人(城镇每年出生人口约0.3万人,需转移农村人口约3.5万人)。
(二)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渐次凸显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行业收入分配不平衡,社会再分配有效调节不够,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比高于警戒值0.2个百分点,突破警戒线0.465的基尼系数也印证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衡。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受资源赋、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明显,白银区人均GDP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2011年为60926元,会宁县2011年人均GDP仅为4549元,前者是后者的13.4倍;2012年白银区为71298元,会宁县是2012年人均GDP仅为8506元,前者是后者的8.38倍。
(三)人民生活质量差异深度拉大我市农村人口占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和居住条件差距较大,贫困度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下拉作用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生活质量差异化;预期平均寿命10年来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反映出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成效还不够理想,经济发展的“量”和“质”没有实现有效的统一。
(四)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已然不同步2012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0.79%,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0.61和1.71个百分点。距离5%的目标值差距悬殊,也低于其他市州;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呈下降态势,居民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支出缺乏有力支撑;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受传统思想观念、教育结构布局、居民收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9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值尚有较大差距。
(五)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节能任务艰巨。要缩小与西部平均水平差距实现环境跨越式发展,面临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巨大压力,目前全市“两高一资”比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资源性地区发展的环境承载约束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脆弱,地貌类型多样,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且抽样监测达标率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的紧迫性和瓶颈制约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四、白银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方略探究
(一)发展目标
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从现在至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年度工作目标力争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000美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按7.5‰测算),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完成资源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大幅度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50%以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治市市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更大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主要方略
1.全力发展经济,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富民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核心。
一是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兴草业、重养殖)——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科学编制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特色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三是创新发展方式抓好项目建设——抢抓机遇争项目——扩大招商引项目——依托园区建项目——优化环境促项目
四是夯实发展基础强化设施建设——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实施铁路建设“五大工程”、公路建设“六大工程”、水利建设“五大工程”、生态屏障建设“八大工程”。——在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构建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工业园,总规划面积300多平方公里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格局。——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农村交通、通讯网络建设,实现农村公路上等级、通讯网络全覆盖,真正缩小城乡在空间、时间、地理上的差距,增强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搭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支撑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围绕煤电冶运加、军民结合化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等三个千亿级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养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草食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支持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和附加值,增加农业综合效益。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把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种畜补贴、养殖补助、创业贷款等各项政策抓实抓好,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增加税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手发展以小微企业为主的非公经济,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领域,从金融信贷、土地供应、税费减免、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小微企业健康有序繁荣发展,让非公经济成为推动转型跨越、富民强市的重要力量。
同时,要利用政策叠加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在白银市内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形成市内发达县区与欠发达县区间的协作、帮扶、互动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3.加快工业集中区增容扩建,打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白银市开发区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分类指导,错位发展,通过在园区探索尝试“飞地经济”等模式,力争形成多元支撑、链条完备、特色显明、布局优化、协调有序的产业发展新体系。
二是提高承载能力继续通过BT、BOT等融资模式,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配套。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强化孵化创新功能和“人才特区”试点建设;银东工业园突出精细化工、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银西工业园重点打造生物经济园;刘川工业园加快建设稀土新材料、工业品物流园;平川工业园加快推进陶瓷工业园和陶瓷商贸城建设;会宁工业园重点发展服装、生态食品等产业;正路工业园对接兰州新区建设南进扩区,加快发展。在银东、银西、刘川建设万亩物流园。
三是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把培育循环经济链条作为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和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控制污染排放,促进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四是发挥聚集效应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以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为战略支撑点,主动对接省内外优势企业,把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大平台,整合集成内外优势资源,促进园区加快发展。
4.下大气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动力一是稳步实施收入倍增计划认真实施“十二五”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二是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实施就业创业行动,建立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
三是繁荣富民多元产业坚持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区和中心城镇集聚。进一步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政策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推动中小企业繁荣发展。
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年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扶贫和扶智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同步、输血和造血并举、产业扶贫和行业、社会扶贫齐抓,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个百分点,年均扶贫率达到10%以上。
5.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保障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四是发展文化产业确保文化强市五是加强社会保障
6.推进“美丽白银”建设,构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屏障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总体部署,加快实施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每年人工造林30万亩以上,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1个百分点。积极推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黄河上游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项目,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矿区城区环境污染和采煤区塌陷等问题。
二是抓好节能减排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能力建设等工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农业、商贸、交通、建筑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节能监察和检查;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大力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建设天蓝、水净、地绿、林茂的美丽白银。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循环性农业、循环性工业、循环性社会三大体系,以循环性企业壮大循环性产业,以循环性产业带动循环性园区,以循环性园区引领循环性社会,以实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为抓手,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党校课件 8.三中全会反腐败
- 党校课件 50-激情去哪儿了(布衣公子作品)2014.05.04版@teliss
- 党校课件 2015092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省委党校讲课播放版1)
- 党校课件 BD当前的财政形势与政策趋向(苏明2012)
- 党校课件 MLB2韩庆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201009
- 党校课件 案例教学法探讨
- 党校课件 八项规定-集中学习课件
- 党校课件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党校课件 把握创新理念践行文化修身
- 党校课件 保持党的先进性-周
- 党校课件 曹和平--三中全会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专题
- 党校课件 陈海春教授: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打印版)
- 党校课件 陈曙光: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 党校课件 城乡有机碳循环模式探索
- 党校课件 传承好家风
- 党校课件 创新思维与领导力提升
- 党校课件 从1到7读懂习近平在中纪委7次全会讲话精神
- 党校课件 从供给侧与需求端看2016年政府工作思路